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青铜铸文明 守护传薪火
我的心里话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 宁亚莹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38件青铜器文物的修复工作顺利开展,91件青铜器文物被列为国家文物局重点修复项目;对基本陈列进行改造提升,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参观者提供沉浸式观展体验。我们将切实扛起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刘坤整理)
本报记者 刘坤 李静茹
宝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董璐 刘建伟
渭滨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琦 郭飞 李晨翀
4月,渭水之畔,绿柳垂丝。坐落于此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与波光潋滟的渭水、生机勃勃的滨河生态廊道相映成趣。
馆内,镇馆之宝何尊前,人头攒动。这件代表西周早期青铜器铸造极高水平的国宝,造型凝重雄奇,尊内底铸有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4字是迄今为止“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
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青铜器之乡。青铜器上铭刻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密码,是揭示早期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代表性物证,其反映的文明礼制影响至今。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宝鸡市考察,参观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他指出,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更好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呈现出崭新面貌。该院对基本陈列进行改造提升,利用先进技术对文物进行精准诊断和修复,面向青少年开设丰富多彩的研学课程,增强了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历史回响:跨越时空的对话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博物院是古今对话的平台。如何通过创新文物布展,让参观者听得懂、记得住,让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更精彩,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宁亚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4月17日,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基本陈列《青铜铸文明》展厅,记者看到一尊数字复原的何尊四周环绕着铭文。
“何尊的投影与三维动画展示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远比静态图片或文字说明震撼,传递了丰富的信息,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迅速建立起对文物的整体印象。”参观者张佩姿说。
宁亚莹介绍,借助投影与三维动画技术,青铜纹饰从器身剥离,再旋转、放大,每一道夔龙纹的弯折起伏都显得更加生动。参观者得以参与一场可以“听见”“触摸”“走入”的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从传统陈列到如今“科技范儿”十足的新型陈列,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实现了“逆龄生长”。去年12月30日,经过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造提升,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应用了全息成像、投影等新技术,以崭新面貌亮相。
“我们以全新的理念进行布展,凝练文物当代价值,彰显最新研究成果和考古成果,凸显宝鸡文化IP,更加重视参观者体验,获得了广泛好评。”宁亚莹说。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构建起以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交流展览为主的特色展陈体系,通过科技赋能、场景重构与文化研学等,打造穿越古今的“奇幻之旅”,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厚重的历史“动”起来。
在“智慧之光”展厅,游客可以使用数字笔绘制青铜器纹样,一键生成并下载。一次次触屏、一句句讲解,让抽象的文化符号变得具象可感。
“我们利用多媒体构建出一个‘青铜工坊’。参观者可通过视频内容了解西周青铜器铸造的全过程。从选料、制范到熔铸、脱模,参观者仿佛穿越回三千年前的工匠作坊,亲手铸出属于自己的青铜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陈列研究部工作人员张程鑫说。
传播青铜器文化,不仅要吸引参观者“走进来”,还要推动青铜器展览走出宝鸡。
“我们推出的‘天下有道——周礼主题展’,追溯礼仪文化根源,展示中华礼乐文明,去年在上海展出,今年计划去北京展出;‘止戈为武——两周礼乐兵器与军事文化展’以青铜礼器、乐器、兵器为主线,阐述周人对和平的追求,去年在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展出。”张程鑫说。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集中专业力量,深入研究青铜器器形、纹饰及铭文意义,通过分析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文化现象,挖掘价值内涵。研究人员发表了多篇专业性论文,及时将研究成果与文物结合并加以阐释,向大众普及。
宁亚莹告诉记者,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大众化的传播语言,宣传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下来计划推出打击文物走私犯罪成果展、宝鸡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阶段性成果展等展览。
科技护宝:再现千年芳华
4月17日一大早,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物修复室,文物修复师李大虎穿上工作服,从恒温恒湿的文物暂存柜中取出一件青铜器,准备消除上面的病害。
“这件文物残破严重,表层覆盖着斑驳的铜锈与土垢。它的造型罕见,属于‘角’。展厅内还没有该类型的青铜器。”李大虎说。
他屏息凝神,用小型除锈笔在这件青铜器的纹饰凹槽里作业,器身精美的纹饰逐渐显露。伤痕累累的青铜器将在文物修复师的手中迎来新生。
“每一次文物修复,都是与千年前的工匠‘握手’。文物到我们手里时常常‘灰头土脸’,甚至伤痕累累。我们的职责就是将它们拼合复原,让它们能更好地讲述历史。”李大虎说,“对文物做完基本清洁之后,我们会使用环氧树脂胶等新材料进行正式修复。这类新材料具有可逆性强、耐腐蚀、耐酸性强等优势,提高了文物修复的效率和水平。”
随着技术进步,现代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已远远超出了传统形貌复原的范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不仅采用了新材料,还融入了更多新兴科技手段。
在文物修复室内,文物修复师们各有分工,借助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技术对文物进行拍照建档、信息扫描、清理养护等。
“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应用到文物保护工作之中,让修复人员不仅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文物的现状、精准检测文物材质,为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还能在最小干预原则指导下制定出最合适的修复方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物保护管理部副主任崔睿华说。
为了确保文物处于最佳保存状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展厅和库房安装了智能安防系统和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湿度、温度等关键指标。
“去年,我们和西北大学合作开展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对馆藏38件2级及以下病害较为严重的青铜文物进行保护修复。今年,我们正在和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开展青铜器修复合作项目,对宝鸡出土的91件青铜器进行修复。”崔睿华说。
“我们对基本陈列《青铜铸文明》进行提升改造,展陈文物数量增加了300多件,在展厅内增加了青铜器铸造技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以及数字化文物展示等内容,多维度做好保护研究宣传阐释,讲好青铜器故事。”宁亚莹说。
“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中,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让更多人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我们将全力抓好周原遗址、秦雍城遗址等大遗址保护,深入开展考古研究,推动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改造提升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和北首岭博物馆基本陈列,加快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宝鸡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
活化利用:变身文创“顶流”
眼下,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推出的一款AR冰箱贴受到不少人喜爱。“这个青铜器冰箱贴,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要多带几个回去,送给我的小伙伴。”来自甘肃平凉的参观者徐帆说。
“今年推出的特色数字文创产品针对年轻人追求新奇体验的特点,采用AR技术,巧妙地把青铜器融入进来,不仅为大家带来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还生动立体地展示了宝鸡旅游形象。”宝鸡华夏旅游发展中心负责人张岚说。
宝鸡一个文创团队将宝鸡青铜器元素与景德镇制瓷技艺深度融合,开发出茶具、砚台等文创产品。
“我们的设计师团队历时两年,破解了青铜器纹样数字化转译难题,使何尊上的饕餮纹、逨盘上的蟠龙纹通过釉下彩、浮雕雕刻等工艺在陶瓷载体上重现。”宝鸡市星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谈瑾轩介绍,他们还将打造数字藏品等领域的文化矩阵,让青铜文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作为以青铜器为专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文物48.7万余件(组),其中珍贵文物3000多件,文物数量多、种类全、价值高。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们坚持做好文物‘保护研究、宣传阐释’八字文章,以何尊、鼎、簋等为设计原型,融合诸多元素,做好文创产品研发,着力打造宝鸡青铜器博物院IP。”宁亚莹说。
IP形象“青青”“铜铜”毛绒文创公仔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顶流”。它们融入了青铜器文物元素,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呆萌可爱,体现了青铜文化的内涵,树立起博物院“有温度”的国宝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形象,拉近了大众与文物的距离。
宁亚莹介绍,“青青”与“铜铜”不仅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文化符号,还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这些憨态可掬的毛绒文创公仔,全部由宝鸡市千阳县的刺绣工坊承接制作。当地妇女以精湛的非遗刺绣技艺,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文创相结合,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非遗技艺与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也让更多人通过可爱的文创产品认识宝鸡、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这一实践,是乡村振兴与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鲜活例证。
如何进一步活化利用现有资源,讲好文物故事?
近年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以何尊IP为主要文创研发方向,已形成青铜器仿制品系列、邮章系列、文具系列、生活用品系列、民间工艺系列、数字文创系列六大产品体系。该院先后入选全国文创百强博物馆、获得“弘博奖”等奖项。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化产业部副研究馆员李郁宏表示,团队深耕周秦汉唐文化,精心策划“周礼故事”“青铜密语”等特色专栏,通过短视频连载、文物AI数字化复原等,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这些兼具趣味性与传播力的原创作品,正逐步构建起“听得懂、传得开、记得住”的文化IP矩阵,让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此外,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以青铜文化为基础,加快构建青少年文化传承新路径。
“我们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紧密围绕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核心特质,针对青少年的认知与心理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宣教部副主任王睿说。
从“铜趣古今创意坊”到“青铜乐坊欢乐行”再到周礼课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通过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拉近公众与文物的距离。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传承青铜文明、弘扬周秦文化为己任,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讲好文物故事、中国故事,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王睿说。
相关文章
-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青铜铸文明 守护传薪火
2025-05-09 07:47:00 -
《地坑院:“地下四合院”里的幸福生活》入选河南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2025-05-08 19:43:00 -
黄河为砚磨新墨!全国20名女诗人、画家在佳县开启绘画创作
2025-05-02 22:02:00 -
广东金融高新区金融文化季启动
2025-04-30 19:25:00 -
挖蛤蜊 品海鲜 赏民俗!这个五一假期,红岛蛤蜊节不见不散
2025-04-29 19:05:00 -
聚力共生 向美而行
2025-04-27 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