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多位中国抗日将领曾到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08:49:00    

朱剑利

编者的话: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欧洲、亚洲等战场,不同国家的战士团结合作,英勇抗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催生出很多优秀将领,他们中有很多曾到苏联深造学习。伏龙芝军事学院是苏联和俄罗斯联邦著名军事院校,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曾派出多位优秀成员到那里学习进修,学成归来的他们为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伏龙芝军事学院设有基本系、供给系、东方系等,另有高级指挥员进修班,不仅培养本国人才,也为其他国家和民族培养、输送中高级军事人才。中国共产党早期派去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的人员有刘伯承、左权、屈武、刘云等人。大多数人在国内有军事经历,因此军事学习上困难不大,倒是语言关要费一些周折。

刘伯承苦学俄语

1927年,受中共中央的委派,35岁的刘伯承从上海登上前往苏联的轮船。他先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语言和基础课程。为了能听懂苏联教官授课内容,他早起晚睡,从练发音到背单词,苦学俄语。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视文法如钱串,视生字如铜钱,汲汲然日夜积累之”。后来刘伯承逐渐掌握了学习外语的要诀,他还谈到“视疑难如敌阵,惶惶然日夜攻占之,不数月已能阅读俄文书籍矣”。周恩来总理对刘伯承有四字评价“举轻若重”,从这件小事中是能看出来的。
1928年下半年,成绩优异的刘伯承转到伏龙芝军事学院继续深造,较为系统地学习战略、兵种战术、勤务、战史、军事地理等课程,还学习了战争哲学、国际法等。作为久经沙场的高级将领,刘伯承善于将军事理论与战例、战史结合,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为其军事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归来打击侵华日军

1930年,刘伯承学成归来,开启新的革命征程。伏龙芝军事学院有一条标语:“一切战术要适合一定的历史时代,如果新的武器出现了,则军队的组织形式与指挥也要随之改变”。刘伯承充分理解、吸取了标语的精髓,回到国内后翻译、规范了“游击战”“指挥员”等军语,编写了《步兵教程》《炮兵教程》《坑道教程》等教材,与左权合作翻译《步兵战斗条令(第一部)》,校译了《合同战术》,为我军不断适应战争新形势、迅速掌握新战略战术、更好打击日寇提供了有力支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伯承投身战场,积极组织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的队伍,先后指挥部队进行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以及长生口、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百团大战中的正太、榆辽等一系列著名战役战斗,沉重打击侵华日军。

不断有我军将领入学深造

左权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更早一些,他1927年入学,是中国共产党派去该校的第一批学员之一。在那里,左权较为系统地完成了团职、师职军事干部的知识学习,及正规战、游击战等理论学习。回国后,左权曾任红一军团参谋长、代理军团长等职,参加了中央红军的长征。毛主席曾夸赞他“吃的洋面包都消化了,这个人是个‘两杆子’都硬的将才。”
全面抗战爆发后,左权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开展敌后游击战。1942年在组织反击日军大“扫荡”时壮烈殉国,是八路军在抗战期间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1989年,左权与刘伯承一起被中共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
国共第二次合作后,我军一些高级将领也到伏龙芝军事学院进修学习,包括刘亚楼、李天佑、钟赤兵、卢东生等。他们都在不同岗位上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与伏龙芝军事学院仍保持着友好往来、交流合作。在新的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人继续捍卫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果实,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健康发展。(本文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