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增进文化认同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增进中华文化认同。
近年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围绕实施“文教兴州”战略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功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思想引领,架起“连心桥”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纽带越来越紧,大一统意识越来越强,文化认同越来越深。”参加州委党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班的学员马铭说。

理论培训。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培训基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持续在学习领会、宣传阐释、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干部教育培训中。
州委党校作为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基地,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课程。2021年以来,州县两级党校举办各类干部培训班198期,培训干部1.1万余名。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作为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聘任29位专家,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任务、内涵外延等内容扎实开展理论研究。在学院学报、校刊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栏,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讨。2021年以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题研究103项,发表理论文章126篇,出版专著4部,荣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项,省级优秀成果奖3项。
打造兴义市桔山广场、兴仁市东湖公园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兴义市洒金小学、兴仁市第七小学、贞丰县民族中学、普安县龙溪石砚小学、义龙新区新市民二小获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命名,全州建设7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陈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月”活动600余场次,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理念,增强“五个认同”。
文化铸魂,画好“同心圆”
“我们围绕红军长征过播东的战斗遗址,讲好红色故事,把长征精神弘扬传承下去。”望谟县播东村红色讲解员黄生高说。
积极推动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活动。
州博物馆守护好、传承好、陈列好馆藏文物,推出“夜郎的疑问——汉代历史文物展”,展出交乐出土的东汉铜车马、抚琴俑等珍贵文物,挖掘2000年前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通过文物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对话历史。
依托兴义市威舍红军村、兴仁海河战斗遗址、望谟卡法村等革命遗迹遗址,持续推进9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出版发行《黔西南州红军长征故事选》等文艺精品,举办“铭记十日——红军长征过境黔西南90周年历史”展,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深入人心。
以“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八”“火把节”等节庆活动为纽带,加大非遗传承保护力度,创新推出一批优秀文化精品。收集、整理少数民族古籍条目1143条;精心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目《山水八音》《谷艺神袍》等;抒情长诗《盘江魂》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为原型创作的《手留余香》入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打造民族歌舞剧《锦·蓝》参加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组织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
以文促教,激发“动力源”
“端午节期间,我们组织学生们开展包粽子,纪念屈原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埋在学生心中,培植家国情怀,让同学们树立报效国家的志向。”安龙春潭二小校长张普秀说。
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在发展教育事业中传承中华文化。以文促教、以教兴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兴义师范学院、黔西南职院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广泛宣传推介“道中华”微信公众号,培植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推普兴乡”行动现场。
持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实用技能“推普兴乡”行动,采取“推普乡村行”“小手拉大手”“家校共建”等形式,通过培训、公益活动、文艺表演等方式营造“人人都说普通话”的良好氛围。2021年以来,共开展“百场双语大宣讲”“推普兴乡”活动40余期,受益群众达到2万余人次;通过双语广播等设施设备开展线上宣讲,覆盖群众超过50万人次。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引导1291个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并发挥1153个“红黑榜”、898个“红白理事会”作用,倡导文明新风尚。持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挖掘选树推荐“身边好人”。
2021年以来,黔西南州入选“中国好人榜”、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第八届全省道德模范及“贵州好人榜”提名奖共计60人。
文旅融合,绽放“团结花”
“兴义的万峰林景区太美了,民族风情非常浓郁,气候非常凉爽,美食让人终生难忘!”来自重庆的游客李长生高兴地说。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探索各民族团结融合、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有效路径,促进各族群众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
制定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实施方案》,推动全州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会址)、A级以上旅游景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全方位嵌入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游客打卡万峰林美景。
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等业态,推动“康养+”多业态协同发展,积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万峰林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黔西南州荣获“世界康养示范城市”称号,兴义地质公园入列“世界地质公园”名录,万峰林马拉松获中国田协A1类赛事认证,文旅体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依托独特的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以及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等平台,着力打造兴义市万峰林、安龙加油文化公园、贞丰古城、晴隆阿妹戚托小镇“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试点,推动文化旅游与民族团结进步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让黔西南旅游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共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形象。
2025年上半年,黔西南州接待国内游客同比增长12.32%,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13.8%。(文/图 陈湘飚)
相关文章
-
黔西南:增进文化认同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5-07-25 11:34:00 -
吴晓军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
2025-07-25 08:54:00 -
以咖啡为媒,让文化更有温度 ,这个课堂满是咖啡香气
2025-07-14 08:45:00 -
“倒数第一之争”不仅仅是调侃
2025-07-12 16:37:00 -
学习强国 | 区县新闻 | 兰州市永登县: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村村有舞台 人人能出彩
2025-07-07 09:38:00 -
内蒙古博物院(新馆)揭开神秘面纱
2025-06-30 1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