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科技板”落地:为更多中小型科技企业引入资金活水
本报记者 郭婧婷 北京报道
千呼万唤始出来,债市“科技板”细则公布,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
5月7日,“一行一局一会”三大掌门人齐聚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现场。在谈到突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重要着力点时,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要抓好三件事,分别是近期将出台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政策措施;抓紧发布新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相关监管指引;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债券。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称,“债券市场‘科技板’相关政策和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目前有近100家市场机构计划发行超30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通过债市‘科技板’和风险分担工具等具体政策安排,有利于进一步拓宽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的融资渠道,也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信心,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潘功胜说。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通过债市“科技板”,科创企业可基于技术价值、团队能力等“软实力”发行债券,匹配其研发周期,避免因短期资金链断裂错失技术突破窗口。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在目前科创债发行主体中,科技型企业以高等级央国企和头部民企为主,“在债市‘科技板’推出后,将鼓励更多的成熟期、成长期民营科技型企业通过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进行融资。”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预计。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8日,已有36家企业公告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合计210亿元;14家企业开展注册申报,注册规模合计180亿元。其中,26家科技型企业注册发行科技创新债券,预计总体规模235亿元,24家股权投资机构注册发行科技创新债券,预计总体规模155亿元。
36家企业公告发行科创债210亿元
5月7日当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从丰富科技创新债券产品体系和完善科技创新债券配套支持机制两个方面提出了十三项举措,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
同日,沪深北交易所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通知(以下简称《交易所通知》),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推出科技创新债券、构建债市“科技板”的通知(以下简称《协会通知》),对央行、证监会公告所提举措补充了实施细则。
记者注意到,《公告》从丰富科技创新债券产品体系和完善科技创新债券配套支持机制等方面,对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提出若干举措。
主要包括:一是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以下简称“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科技创新债券含公司债券、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二是发行人可灵活设置债券条款,鼓励发行长期限债券,更好匹配科技创新领域资金使用特点和需求。三是为科技创新债券融资提供便利,优化债券发行管理,简化信息披露,创新信用评级体系,完善风险分散分担机制等。四是将科技创新债券纳入金融机构科技金融服务质效评估。五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供贴息、担保等支持措施。
对此,冯琳分析,与此前相比,《公告》新增支持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作为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主体,这将拓宽金融机构科技贷款,债券、股权和基金投资的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各类型融资的能力,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新增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募集资金用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这将带动更多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冯琳表示。
记者注意到,银行间市场方面,《协会通知》宣布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推出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主体包括科技型企业和通过股权投资、基金出资等形式为科技型企业及产业提供股性资金支持的股权投资机构,暂未包含金融机构。
《公告》还鼓励金融机构和专业信用增进、担保机构开展信用保护工具、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信用违约互换合约、担保等业务,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和投资交易。
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潘功胜透露,将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央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可购买科技创新债券,并与地方政府、市场化增信机构等合作,通过共同担保等多样化的增信措施,分担债券的部分违约损失风险。
在冯琳看来,这在提升科技创新债券投资者认可度、提高发债成功率的同时,也有助于保证债券市场“科技板”的持续稳定运行。
交易商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有36家企业公告发行科创债210亿元。其中,在注册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的26家科技型企业中,立讯精密、科大讯飞、吉利控股等9家为民营企业,行业全面惠及人工智能、芯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科技创新领域;募集资金灵活运用于补充企业营运资金等,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元禾控股、鲁信创投、金合盛等14家股权投资机构公告发行,预计发行规模60亿元;君联资本、启明创投、东方富海、毅达资本、金雨茂物、泰达科投、中科创星等10家股权投资机构进入注册通道,其中7家为民营企业,多家机构设置票面利率跳升、转股等条款。股权投资机构募集资金精准用于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科技创新领域的基金出资和股权投资,为该领域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股性资金支持。
围绕产业逻辑“强身健体”,支持并购重组
吴清透露,近期将出台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政策措施,择机会发布,在市场层次、审核机制、投资者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同时尽快推动典型案例落地。
日前,上交所公布了2024年科创板经营业绩概览。截至2025年4月30日,科创板全部586家公司披露了2024年度主要经营业绩信息。2024年度,科创板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42万亿元,同比增长0.24%。近七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增长,同比增加3.09个百分点,其中54家公司增幅超过50%,285家公司营收创历史新高。全年共实现净利润475.23亿元,五成公司实现净利润增长,同比增加7.17个百分点,其中30家公司实现翻番,32家公司扭亏为盈。
数据显示,中芯国际、海光信息、金山办公、百利天恒等科创板市值前10名公司,2024年度合计实现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长21.2%和24.3%;较科创板上市前,累计增长175.6%和394.8%,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中芯国际营收规模首次达成500亿元里程碑。
科创板重点服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合计市值超5万亿元,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科创板的制度适应性与包容性也在不断提高,进一步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自2024年6月“科创板八条”发布以来,科创板新增产业并购100单,已披露交易金额超247亿元。其中,32单涉及重大资产重组或发行证券,交易数量超过“科创板八条”发布前各年之和;27单涉及收购未盈利标的,7单涉及收购拟IPO企业,14单收购境外资产,资产评估、交易定价日趋市场化、多元化。
除此之外,证监会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来转型升级。自去年“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沪深两市披露重组项目近1400单,同比增长40%,其中重大资产重组超160单,同比增长2.4倍。
据悉,证监会目前正抓紧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监管指引,进一步完善“并购六条”配套措施,以更大力度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围绕产业逻辑“强身健体”、激发活力、提高质量,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以及风险抵御能力。
在并购重组的推动下,交易各方紧扣产业逻辑,积极推动补链强链、做优做强。例如,国产EDA(是指电子设计自动化,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和软件工具来设计、验证和制造电子芯片的技术)领军企业概伦电子拟收购IP设计龙头公司锐成芯微,率先打造国产“EDA+IP”(是指将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与知识产权IP模块相结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芯片设计解决方案)深度融合的产业形态;半导体封装材料头部企业华海诚科拟收购同行业公司衡所华威,巩固行业领先地位,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半导体封装材料企业。
相关文章
-
债市“科技板”落地:为更多中小型科技企业引入资金活水
2025-05-10 02:46:00 -
生态科技新城消防倾力打造便民服务新阵地
2025-05-10 01:08:00 -
千帆竞发向未来,滨州市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5-09 17:43:00 -
天域生物:4 月生猪销售数据出炉 亮点频现
2025-05-09 17:33:00 -
数据赋能老字号,藏着啥“新玄机”?
2025-05-09 14:03:00 -
上市公司一季报数据显示4084家公司实现盈利
2025-05-09 11: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