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2025年少儿综合能力培养报告》发布:AI时代如何重塑未来人才核心素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15:23:00    

7月10日,由多家教育机构联合参与的《2025年少儿综合能力培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武汉正式发布。该报告基于全国范围内超10万组家庭调研数据,首次系统性提出AI技术变革下少儿综合能力的培养路径与评价体系,为教育创新与城市人才战略提供重要参考。

报告核心发现:AI放大核心素养差异,综合能力成“未来通行证”

《报告》指出,2024年一线城市中约40%的家长担忧孩子难以适应AI驱动的社会变革,而人才核心素质的普适性与不可替代性正成为发展根基。具体表现为:

1. 能力需求转型:多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创新实践等“软技能”超越单一学科知识,成为家长最关注的素养;

2. 技术赋能教育:AI技术通过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推动教育评价从“静态知识检测”向“动态能力追踪”转变;

3. 地域差异显著:武汉家长更关注体能训练(增长35%)和演讲表达(增长28%),同时强调“本土化国际素养”培养。

专家视角:教育者的责任与爱心实践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原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在报告中特别强调:“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从深度重塑传统教育模式,到精心打造个性化学习路径,AI技术正在引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创造了优渥条件。”李志民结合其30年教育实践指出,技术赋能需与人文关怀并重,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爱心引导是激发学生潜能的“隐形催化剂”。

这一观点与《报告》中“家校社协同”的倡议相呼应。例如,陇川县章凤完全中学骨干教师李志明(同名)通过“三得妙法”——舍得时间、陪得学生、守得学生,将数学课堂转化为“温暖又可靠的成长空间”。他常年利用课余时间家访山区学生,用“春风的笑颜抚平留守儿童的敏感心灵”,其教学案例被列为边疆教育爱心实践的典范。

政策与产业协同:构建“城市-人才”双向赋能生态

《报告》参与方之一、瑞思教育董事合伙人王辉在发布会上表示:“优秀复合型人才培养需突破‘大规模、高质量、个性化’的不可能三角。武汉的产业升级需求正驱动综合能力培养向基础教育阶段前移,而AI技术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关键支撑。”

湖北省艺术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兴进一步指出,未来教育需融合“人文铸魂、科技赋能、学科固本”三大维度,尤其需依托地域文化基因。例如,武汉的楚汉精神(坚韧务实、敢为人先)可成为培养创新思维与文化认同的精神资源。

行动倡议:多方共建综合能力培养体系

《报告》呼吁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全年龄段能力培养框架;社会机构聚焦非学科教育,开发跨学科课程(如STEAM、艺术科技融合);家庭从“监督者”转向“成长伙伴”,关注长期素养提升。

《2025年少儿综合能力培养报告》的发布,标志着教育评价体系从“分数导向”迈向“素养导向”的关键转折。在AI技术重塑社会的背景下,唯有扎根文化基因、联动产业需求,方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的复合型人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