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大学宿舍空调怎么装?解决之道是后勤服务社会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22:00:00    

近日,山东省持续高温,7月3日-5日内陆大部地区出现37℃-39℃,6日局部最高气温超过40℃。有网友发布视频称,烟台南山学院东海校区学生宿舍未安装空调,有学生被热晕后由救护车拉走。7月6日,青岛大学一名宿管员去世,原因疑似为中暑。这让大学宿舍安装空调问题再次成为网络关注的热点话题。

其实,不仅是安装空调的问题,总体看来,中国大学宿舍服务都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目前大学本科生宿舍最好的也是四人间,还有部分高校的本科生宿舍是六人间、七人间。本科院校能在校内为学生提供单人间、双人间住宿选择的几乎没有。而在发达国家,实行本科寄宿教育的学校,学生的住宿几十年前就是单间,或者双人间。

住宿是校园生活的重要部分,住宿条件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活质量,而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需要我国高校真正形成后勤服务社会化思维,把学校定位为住宿供给方,以满足学生住宿消费需求为出发点,来改善住宿条件。而学生则是学校住宿的“租客”,有对学校住宿条件提出要求、进行选择的权利。

如今,除了少数气候条件确实不需要空调的地区之外,中国很多居民家里都有空调。每到夏季高温天气,总有人说“这条命是空调给的”。而在各地夏季极端高温天气增多的背景下,有些大学学生宿舍却没有空调,显得格格不入。而高校在回应这一问题时,理由无非是电路负荷不够、安装空调需要经费云云。(详见本报报道《高校宿舍装空调,难在哪?》)而对于学生抱怨宿舍没有空调,酷暑难耐,也有人站在学校一方,教育学生“忍一忍”就过去了,不要那么“娇气”。

所谓学生“娇气说”,根本不值一驳,有舒适的住宿条件与奋斗精神,完全就是两码事。学生宿舍安装空调的根本问题是:钱谁来出?而回答这一问题,从后勤服务社会化角度看,答案很简单:谁使用谁付钱。直白点说,就是住学生宿舍的大学生。

事实上,已经给学生宿舍安装空调的学校,采取的多是这种办法。除了电力扩容、重新铺设电路的费用由学校承担外,购买、安装空调费用,以及使用空调的电费,基本都由大学生承担。具体方式有二,一是由学校后勤自己出资购买、安装空调,并核算费用,折算到住宿费中,提高住宿费标准,经济实力雄厚的学校,可由校方分摊部分费用。学生使用空调产生的电费则由学生承担。二是引入校外第三方机构,由其出资购买、安装空调,学生使用空调向第三方机构支付租赁费,并自付电费。

这两种方式在实施时,都曾遭遇质疑。如有学生、家长反对提高住宿费,认为这是学校把安装空调的费用转嫁到学生身上,对于支付空调电费,也一度有学生质疑。而对于学生支付空调租赁费,也有学生、家长想不通,为何住大学宿舍,还要单独付空调费。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站在房东和租客角度,把学校视为房东,把大学生视为租客,这就不难理解了。大学生住学校集体宿舍,本就要给住宿费的,只不过,由于是集体宿舍,总体住宿条件远不如校外住房,因此,住宿费比较低。另外,学校宿舍也能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成本比校外住房要低。但成本低不等于没有成本。这些成本,应该由住宿的学生承担。现在学校提供更好的住宿条件,安装空调,也就完全有理由提高住宿费用标准,另外,考虑到使用空调要产生电费、维护费,这笔费用当然应该由使用空调者支付,而不是由学校支付。学校不可能用财政拨款来支付学生使用空调的费用,除非属于特殊类型高校。

目前仍没有安装空调,而学生又对安装空调有强烈需求的高校,完全可以采取这一思路来解决空调安装及使用问题。可以核算安装空调的成本,向学生和家长公开。而对于学校收取住宿“空调费”,学生和家长不妨从自己家里使用空调,需要购买空调、支付电费,或自己租住有空调、冰箱的房屋租金与没有空调、冰箱的房屋租金不同来理解。

或有人说,提高住宿费标准,支付空调使用费,这会增加贫困家庭的负担。这也不是什么问题,对于贫困学生,学校可以免收住宿费,或者提高资助标准。

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就曾提出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概念,即按照市场规则给学生提供后勤服务,这一方面可以让学校专注于办学,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后勤服务水平。但由于诸多原因,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被中止。从现实国情出发,我国高校很难像欧美国家高校那样完全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但是,这种服务理念是应该有的。即学校后勤服务,要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而不是“我给你什么你就消费什么”,同时,对于学校提供的服务,可坚持非营利原则,向学生收取覆盖成本和运营费的费用,不从中赚钱,但也不亏钱。

按照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思路,我国有条件的高校接下来应对住宿条件进行升级,为学生提供单人间、双人间、四人间等不同选择,由学生根据自身家庭情况、个人生活习惯等,选择不同的宿舍。对此,可能也有人会质疑,有钱人家孩子选择住单间,贫困家庭孩子选择住四人间,这会制造不公平,也不利于集体主义教育。这仍旧是传统的计划思维,把住宿选择权视为不公平,其结果是,所有学生都住一样的宿舍,很多学生对学校住宿条件越来越不满,学生宿舍也成为学生矛盾、冲突高发的地方。近年来,我国有的高校向新生推出了选宿舍的服务,但由于四人间、六人间住宿条件的局限,学生很难选择适合自己的宿舍,以及和自己合得来的室友。而且,不少大学生从小就习惯了一个人住一个单人房,很不习惯住集体宿舍。

在每个学生家庭居住条件都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强调大学住宿整齐划一,这是与社会脱节的。高校采取这种住宿供给方式,也难以起到其希望达到的寄宿教育效果,比如同宿舍同学之间的矛盾,有的难以靠教育学生互相忍让化解。用后勤服务社会化思维,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变化,满足学生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这可促进学校的服务水平提升,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部分。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熊丙奇

责编 辛省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