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何时能落地?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人形机器人目前存在两个短板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管越
随着OpenAI、Deepseek等大模型的爆火,人工智能时代呼啸而来。一个接踵而至的问题是:虚拟AI的智能程度,何时能复刻到具身智能特别是人形机器人上?
5月25日下午在杭州举办的“具身智能·智启未来”上市公司产业与资本对接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表示:人形机器人目前有最大的两个短板,一是耗电快,需要经常更换电池;二是小腿大腿协调性差,需要人拉着绳子跑才能不摔跤。
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徐晨也表示,长期来看,芯片和能源是发展人形机器人最关键的问题,算力争夺和能源分配在长线看来至关重要。
据悉,此次论坛由东莞滨海湾新区管委会与浙江浙银汇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杭州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协办,会议还同步举行了浙银汇金“AI+机器人”生态伙伴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约仪式和东莞滨海湾新区管委会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的签约仪式。
那么,具身智能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未来又会向何处发展呢?
人形机器人完全落地尚待努力
事实上,早在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就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全尺寸人形智能机器人WABOT-1。但直至今日,人形机器人似乎还未能落地创收。
徐晨认为,机器人不一定要拥有两只脚、像人一样行走,“两只脚的确增加了自由度,但成本也随之上升,如果无法有切实的应用,增加自由度也是毫无意义。”
在徐晨看来,人形机器人能替代的位置已经有了工业机器人,也就是AI大火以前就在用的固定式回转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想再进一步解放工厂里的人类,目前的机器人“还比较笨”,他调研的某千亿级电子企业引入人形机器人后,发现其灵活性不如机械臂,成本却高出数倍。
技术与产业错位的矛盾得到了与会者的共鸣,人形机器人要想实现完全落地产业化,尚待继续努力。
福莱新材首席科学家陈书厅指出,触觉感知是具身智能的关键短板。人类70%的环境信息通过视觉获取,但抓取、操作等精细动作依赖触觉反馈。目前多数机器人仅配备基础力传感器,难以模拟人类手指的触觉灵敏度。他展示的实验中,配备柔性电子皮肤的机器人可完成穿针引线等高精度任务,但成本高达传统方案的5倍,“量产与降本仍是难题”。
东莞科技创新金融集团副总经理刘辉也认为,具身智能的爆发需跨越“三重鸿沟”:一是技术成熟度与成本控制的平衡;二是应用场景的规模化验证;三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
场景化是AI落地的核心
人形机器人目前难有用武之地,是否意味着具身智能前途未卜?
谭建荣表示,当我们分不清楚虚拟人、机器人和真实的人时,就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很高了,“这个境界离我们不远,部分已经实现了。”
刘辉用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类比:“从实验室原型到商业落地至少需要10年,资本需容忍长周期与高风险。”
杭州博海汇金董事长邵康英认为,感知是链接“数据-决策-执行”的关键环节,未来将与AI模型深度协同。
徐晨则用“装备发展的十年定律”来阐释具身智能的前景。徐晨指出,1942年第一代计算机问世,十年后西门子推出了第一代自动化工业设备;尔后计算机不断向前发展,出现了数控机床;1975年出现了PC机,机床设备也开始向数字化方向进发;而今智能手机普及,机床设备也有望向智能化方向更新。

只不过,对工厂而言,设备更新的方向或许并非“全自动化”,而是“柔性适配”。徐晨预测,未来企业存量装备更新的价值在3万亿元左右。
那具体该如何适配?徐晨指出,单纯的AI没有投资价值,其价值在于与场景的融合。“例如,可以利用大小模型各自的优势来实行协同。大模型擅长通用知识和语义理解,但工业领域的专业参数、工艺标准需要小模型精准适配。因此可以让大模型负责全局决策,小模型聚焦单点优化,降低算法部署成本。”
相关文章
-
织密出行保障网络 滴滴推动“出行+文旅”双向赋能
2025-05-29 11:16:00 -
从紫云山到深圳湾,合肥,一路向前!
2025-05-27 12:45:00 -
产业整合成并购重组主旋律
2025-05-27 09:25:00 -
曹立军会见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
2025-05-26 18:25:00 -
具身智能何时能落地?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人形机器人目前存在两个短板
2025-05-26 18:06:00 -
腾讯首个全模态模型混元O将发布,正面硬刚DeepSeek和字节豆包|AGI独家
2025-05-25 1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