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知识 >

红楼梦哪个朝代写的 《红楼梦》成书于清初而不是清中叶,是明朝中晚期中华文化最高峰的余波,文字狱盛行的乾隆时期不具备成就伟大作品的条件

76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30 19:44:02    

关于《红楼梦》的成书,如今学术界公认是在清中叶的乾隆时期,被认为是康熙朝担任江南织造的曹寅的孙子曹雪芹所作。

许多人也就依据这一条,将清中叶的乾隆时期说成是中国文化的高峰。

其实这样的一种说法是有着很大问题的,原因很简单:

一是古典小说作家是不可能署真名的,所以说书中出现的“曹雪芹”只能是假名;

二是翻遍曹寅家的家谱,也找不着这个曹雪芹。

笔者认为,这两个原因还都是小问题,真正的大问题,那即是经过了禁书、焚书、文字狱的“洗礼”整个天下噤若寒蝉,“避闻畏闻文字狱”,这是当时整个天下的写真,此时的华夏大地根本就不具备《红楼梦》成书的条件。

笔者认为,《红楼梦》绝对不可能成书于清中叶,而只能成书于文网没有那么严密的清初康熙朝。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明朝中晚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潮,即便是在明亡之后,余波还延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出现了“四大奇书”中的《西游记》和《金瓶梅》;

出现了伟大的戏曲传奇《牡丹亭》(中国四大古典名剧之一)、《精忠旗》;

出现了古典白话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还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以及许多著名的诗文大家,如冯梦龙、吴梅村等人。

明亡之后,余波依然波及了好几十年。

在清朝初年,依然出现了许多伟大的作品,比如说戏曲作品《桃花扇》《长生殿》(都入选了中国古典四大名剧),文言短篇小说集大成者的《聊斋志异》……

(清初的《聊斋志异》等作品是明末华夏文化高峰的余波)

由此可知,只有在这个时代,才有可能出现像《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

其次,清中叶文字狱盛行,已经不存在产生伟大作品的条件。

清初之所以仍然会出现伟大的作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是此时的清廷还没有站稳脚跟,他们的主要任务即是消灭南明政权、稳固自己的统治,暂时还没有想到别的。

此外,为了收买人心,他们暂时也不会对有思想、有风骨的士大夫大开杀戒,主要还是以收买为主,即便这些人有反清思想,他们也不会拿他们怎样。

但到了康熙中晚期至乾隆时期,清廷的江山已经稳固了,于是他们开始对士大夫举起了血淋淋的屠刀,大搞文字狱,杀尽了天下有识之士。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整个天下可以说是噤若寒蝉,读书人也是思维僵化,不敢越雷池半步。

(清朝血淋淋的文字狱,到了乾隆朝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试问,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又怎么可能产生得出《红楼梦》这样的伟大作品呢?

再次,《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一个“白骨如山”的“末世”,这显然即是指明末之世。

“末世”在书中多次出现,而且这还是一个“白骨如山”以至于许多人都“忘姓氏”的“末世”。

很显然,只有明末那个天崩地裂的时代才符合,而清中叶是某些捧清廷臭脚的人认为的“盛世”,而且此时也没有大规模的战乱和天灾人祸,完全不符合“白骨如山”这个定语。

(清廷对全国人民的大屠杀,只有明末清初那个时代才符合“白骨如山忘姓氏”的“末世”)

而且在第一回的批语之中,批注者用了“南直召祸”这个词,其实这已经将时代背景交代清楚了。

因为“南直”是明朝才有的历史名词,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其周边被称为“直隶”;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迁都北京,南京成为陪都,于是就有了两个“直隶”,分别称为“北直”和“南直”。

清朝只有一个“直隶”,没有“北直”和“南直”之分。

《红楼梦》的作者由明入清,出于习惯,依然会称呼南京周边为“南直”;而到了清中叶,明朝已经灭亡一百余年,已经不可能有人再提什么“南直”了。

(只有明朝才有“南直隶”)

(就像我们现在的人不会提什么察哈尔省、西康省什么的,其实这些地名的消失还不到一百年

其四,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即是《红楼梦》有着强烈的反清思想,这也是造成《红楼梦》最终只能以残卷流行的一个根本原因。

这样的一种情况在书中也是可以找到依据的,最为明显的即是那一句姓金的,你是一个什么东西”!

这句话可以说是“图穷匕首现”,将作者心里真实意图给讲了出来。

我们知道,努尔哈赤建国的时候,其国号是“金”(史称“后金”)而不是“清”,清是清太宗皇太极改的国号,其意图也很明显,因为明朝是属火的(日月轮转之火),皇太极希望用“水”来浇灭明朝的“火”。


(努尔哈赤建国号为“金”,后被皇太极改为“清”)

而清皇室的姓“爱新觉罗”在满语中即是指“黄金”的意思。

因此,这里的“金”再明确不过了,那就是指“后金”(即清廷)这个政权,也是指清皇室爱新觉罗这个姓。

此外,作者生怕读者看不懂,于是又在书中借真真国女孩之口交代了时代背景,“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朱楼梦”,这也太明确不过了,明朝的皇帝不是姓朱吗?

“水国吟”,“清”不是属水吗?

此外,书中第一女主角林黛玉的姓氏“林”,也是有着很深的寓意的,“林”是双木,而明皇室起名的规则是五行相生,到了明末之时,恰好是“木”字辈大行其道(比如说明朝最后两位皇帝朱由校和朱由检,以及永历帝朱由榔都是“木”字辈),而“木”和“朱”的渊源也是极深的,据《说文解字》,“朱”即是“赤心木”。

林黛玉的姓氏“林”也不是随便起的,明末之时明王室大多是“木”字辈,朱即是“赤心木”

第一回中,葫芦庙(即胡虏)失火,使得一排木质结构房屋被焚毁,其实也即是预示着清廷入关,殃及整个华夏大地。

至于作者借宝玉之口痛骂“耶律雄奴”等等,书中凡是姓金的(金荣)、带金的(夏金桂)、姓胡的(胡庸医)、带“北”和“水”的(北静王水溶)等等都不是什么好人,这些也都是作者有意为之,绝不是随便写写的。

从这些都可以看得出来,《红楼梦》只能成书于清初之时,这本代表着我国古典小说最高成就的小说是明末之世中华文明最高峰的余波。

由于这本书拥有极其强烈的民族情感,痛斥了清廷统治者的罪恶,理所当然地成为禁书,只能以残卷流传于世。

后面数十回文字必然是图穷匕首现,必然会控诉清廷统治者的暴政、寄托对故国的哀思,换句话说《红楼梦》即是一部“反清悼明”的作品。

也正因为后果数十回文本的缺失,造成了许多人对此书的误读,甚至有人搞错了该书的时代背景,这实在是一件令人贻笑大方的事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