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路边的蘑菇别乱采!广东一男子被送入ICU抢救16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11:50:00    


近日

广东东莞51岁的谭先生

误食超致死量5倍的毒蘑菇

被送入ICU抢救16天

与他同桌的5人只是浅尝几口

也齐齐中招


什么样的毒蘑菇

让男子病危休克?



3月24日晚,谭先生将自己登山踏青时采摘的一斤山中野菌做成蘑菇汤,邀几位好友一起品尝。同桌的其余5人仅敢浅尝,谭先生不忍浪费美食,独自将半斤蘑菇和全部蘑菇汤一扫而空。


凌晨4时,进食鲜汤后10小时,谭先生因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到当地医院就诊。入院时肝酶等指标正常,医生予以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于是他以为只是普通急性肠胃炎,不以为意。


没想到次日复查,谭先生的肝酶飙升至正常上限的近10倍,胆红素为正常的2倍以上。这时他才向医生坦露,就诊前食用了野蘑菇。


△导致谭先生中毒的野蘑菇。


3月26日中午,谭先生被紧急转诊至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中毒救治中心,彼时距离进食野蘑菇已有42小时。刚到医院时,他还能正常对话,肢体活动自如。入院4小时后,其心率升至120次/分、血压降至76/34mmHg,躁郁不安,处于病危的休克状态。


根据谭先生的临床症状、器官损害情况以及蘑菇照片,医生判断其误食的应是“致命鹅膏”。


△致命鹅膏(俗称白毒伞),致命鹅膏会直接进入人体肝脏细胞进行靶向攻击,导致肝细胞广泛坏死,进食约50克菌体即可致一名健康成人死亡。


与此同时,一同进食蘑菇的五名亲友也因不同程度腹痛、腹泻症状,在医院中毒救治中心住院治疗。


四级中毒致肝脏“全盘崩溃”

死亡率接近100%



谭先生的病情发展迅猛,出现了昏迷、精神错乱等症状。


该院中毒救治中心副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陈运超解释,“按照肝损害型毒蕈中毒共识分级标准,谭先生属于最严重的四级中毒,该类型病例死亡率接近100%,救治难度极高。”


△医院为患者实施人工肝治疗。


最终,经16个日夜的博弈,累计106小时的人工肝抢救,谭先生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于4月11日转出重症医学科。


△人工肝治疗清除出来的含有毒素的废液。


蘑菇中毒要警惕“假愈期”


此次事件中,谭先生出现胃肠道症状后经对症治疗有所缓解,但后续病情却呈现“过山车”式迅速恶化。


这是因为肝损害型蘑菇中毒可能会出现“假愈期”,即早期症状消失后,实际中毒情况却在加剧。陈运超解释,“所谓‘假愈’是指胃肠道症状减轻了,病人以为没事了,但肝脏损害却在悄悄迅速发展,过了‘假愈’期,出现黄疸以及严重肝功能不全再就医,救治难度会显著增加。”



所以,中毒后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自行判断。


这些鉴别方法不靠谱!



一些朋友可能认为谭先生误食毒蘑菇是因为他不会鉴别。实际上,除了专业人士能凭借丰富的经验多方鉴别外,目前没有哪种方法能百分之百识别出毒蘑菇。因此,建议大家不要采食野生蘑菇。


❌误区一: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


仅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判定蘑菇是否有毒,比如颜色鲜艳的橙盖鹅膏是美味的食用菌;而灰色或白色的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等则有剧毒。


△食用菌橙盖鹅膏


❌误区二:长在松树下等清洁的地方的蘑菇无毒


干净的树下一样可以长毒蘑菇,比如鹅膏菌、亚稀褶红菇等一些有毒种类也会生长在松林中。


△有毒的亚稀褶红菇


❌误区三:银器变黑有毒 颜色不变无毒


毒蘑菇中的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发生化学反应,所以不会产生颜色变化。


❌误区四: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


有不少毒蘑菇受伤后,不分泌乳汁,也不变色。而有的食用菌,比如松乳菇、红汁乳菇掰开后会流出乳汁;一些可食用的牛肝菌断面后会变成蓝色。


△可食用的多汁乳菇(左)牛肝菌(右)


误食毒蘑菇怎么办?


  • 停止进食

立即停止进食,并拨打120送医就诊。


  • 及时催吐

⚠️注意:孕妇慎用催吐;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易引起窒息。


  • 保留样本


保留中毒发生前食用的野生菌样品及呕吐排泄物,以备专业机构检验后供医疗救治参考。


  • 防止脱水


可饮用少量糖盐水,防止因脱水导致休克。


再次提醒

野外的蘑菇再好看也别摘!

生命只有一次

别为了一口“野味”冒险


来源:国家应急广播、广东疾控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