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草编为墨年画作笔 河北非遗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6:54:00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郑梦婷 通讯员 殷哲)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全国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河北省武强汇名轩年画非遗工坊的“木版年画:新年画描绘幸福生活”与大名草编非遗工坊的“大名草编:以草为墨,书写乡村美好新篇章”成功入选。作为非遗资源大省,河北正以非遗工坊为纽带,探索传统技艺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武强木版年画汇名轩非遗工坊,学员交流。武强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温潜鳞供图

武强木版年画起于宋元、盛于明清,是首批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农耕社会的缩影”。2023年,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武强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温潜鳞创办武强木版年画汇名轩非遗工坊。

“自武强木版年画汇名轩非遗工坊建立以来,累计培训学员2000人次,创作作品10000件以上。”温潜鳞介绍,该工坊与河北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高校合作,培养年画专业人才超千人,并新培育49名县级非遗传承人,为技艺传承注入新生力量。同时,带动全县恢复、创办年画门店、作坊126家,研发年画挂历、书签、文创衍生品等100余种新品,年产值达1.5亿元,从业人员年人均增收1500元。

当地中小学生们参观武强木版年画汇名轩非遗工坊。武强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温潜鳞供图

武强木版年画汇名轩非遗工坊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发展的新途径,持续探索“非遗+”的新方式、新方向,让非遗焕发新的生命力。为拓展传承方式,工坊还探索应用AR、人脸识别等互动技术,推动年画数字化发展,并创作生肖、节气等主题作品,让传统年画贴近现代生活需求。

草编脸谱。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廉明坤 摄

草编传统技艺在邯郸大名流传已久,大名也享有“草编之乡”的美誉。2008年,大名草编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大名草编传承人王群英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大名草编非遗工坊。

“我们的工坊贴近乡村,已经带动千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近万元。”王群英说。工坊依托群英草编艺术品有限公司,整合了全县已有的八个草编传承基地,广泛采用灵活的培训方式,为乡村居民提供实践学习。通过“传承人+工坊+基地+农户”的模式,工坊不断推动家庭农户参与草编生产,同时,工坊结合大名县的旅游资源,推出了多款创新文创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进一步扩大了草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草编服装。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田正 摄

目前,大名全县已经有超过100个家庭草编作坊和20多个草编微工厂,众多乡村居民积极参与其中,形成了完整的草编产业链。在未来,王群英表示,工坊将继续提升管理水平,促进非遗保护以及推动创业就业的同时,让大名草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全国非遗资源大省,河北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0项,传承人群体超万人。近年来,河北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非遗工坊1139家,涵盖刺绣印染、雕刻塑造、剪纸刻绘等多个领域。

未来,河北将进一步探索非遗融入和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机制举措,通过完善扶持政策、搭建传播平台、强化示范引领等形式,让非遗在传承中创造更多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从武强年画的墨香到大名草编的匠心,河北非遗正以活态传承书写文化振兴新篇。这些工坊不仅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下,更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激活乡村产业的“金钥匙”,为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双赢提供了生动实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