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产-城-人”正向循环新路径!解码绵阳人口增长背后的密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8:09:00    

  一个城市的发展,人口规模是重要支撑。人口是城市发展的现实动力,更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外来人口选择城市,选的是机会,择的是未来。
  2025年4月,绵阳发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和人口增长报告引发广泛关注:
在人口增长趋缓的大背景下,绵阳新增1.1万常住人口,成为四川地级市中常住人口增长最多的城市。
  人口的增长,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城市综合实力提升、发展潜力释放的有力证明。绵阳人口增量背后,是人才政策的破冰之功,是新兴产业崛起的经济动能,亦是科教资源的厚积薄发。

人随产业走:

从“三线老城”到“科创高地”的虹吸效应

  首先一点,当然是绵阳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人口增长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这一规律,适用于任何城市,绵阳也不例外。
  从2025年一季度绵阳“成绩单”,可窥见绵阳经济与人口增长的“核心引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增速高于全国5.2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6.4亿元,同比增长7.3%。
  一个地区吸纳人口能力取决于产业“容量”。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近年来以电子信息、核技术应用、新材料等产业为突破口,形成“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双轮发展模式。以长虹为例,根据刚刚发布的2024年业绩报告显示,四川长虹2024年营收超千亿元,家电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3%。

长虹集团

  产业强,人自然随产业走。“坚持引育并举,既放眼全球寻聘专才,更坚持眼光向内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带动提升创新驱动步伐,推动长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长虹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是长虹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支撑。
  产业升级带来的“虹吸效应”显著。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国家队”科研机构的技术溢出,吸引了大批上下游企业入驻;京东方绵阳基地的投产,带动了超万名技术人才聚集;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融合模式,则让本地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京东方 视觉绵阳 刘军 摄

  经济活力越强、产业发展越迅速和就业机会越多的地方,越能吸引人口流入,这种流入不是短期效果,而是一段时间内的趋势。近十年来,绵阳出现了趋势性的人口回流。2024年末,绵阳常住人口较2015年末增加了20.6万人,较2020年末增加5.1万人。人口变化趋势总体上升,增长趋势与绵阳发展态势形成匹配。

政策惠利丰:

从“抢人大战”到“留人长效”的制度创新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口增长的背后,是绵阳近年来“政策工具箱”的精准发力。2024年,绵阳推出“科技城人才计划2.0版”,将人才安居补贴最高提升至200万元,同时配套“先落户后就业”等创新政策。

  更具吸引力的是,绵阳将人才政策与产业需求深度绑定:

  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紧缺领域人才实行“即来即评”绿色通道,对带技术、带项目落地的团队给予“前三年100%、后两年50%地方经济贡献奖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项目可申请最高50万元风险救助金。

  政策创新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24年,通过事业编制“一站引才”、重点产业“专场引才”、在外人才“以才引才”等多元形式,全年共引进海内外各类人才近3.5万名。

绵阳市2025年首场招才引智专场活动走进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从长远看,人口“流入”只是第一步,要想形成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本红利,还要做好“留住”文章。
  在政策设计上,绵阳开始从“引才”向“留才”延伸:

  通过建立“人才服务银行”,将子女入学、医疗保健、配偶就业等多项服务集成办理;打造“科技城人才社区”,配套人才公寓和创业孵化空间等,形成“15分钟创新生活圈”。

“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

  在育才模式上,绵阳通过完善用才、留才机制,把人引得来、留得住、留得久。绵阳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产业联动发展,创新实施企业岗位订单制培训试点,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岗位技能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实现充分就业开辟新路径。

  西南科技大学毕业生余简露便是受益者之一,通过“入企即入校、结业即上岗”的培养模式,实现毕业即就业,“我在毕业前参加了绵阳组织的高校毕业生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班,不仅掌握了岗位技能,更让我们这些异乡学子能留在绵阳大放光彩”。

宜业宜居城:

从“工业重镇”到“山水新城”的空间重构

  漫步在涪江两岸的生态廊道,湿地公园与科技园区交相辉映;登上越王楼远眺,城市天际线被绿色丘陵温柔环抱——这幅“半城山水,半城科创”的图景,正是绵阳重塑城市竞争力的另一张“王牌”。
  从纵向上看,当前,全国人口增量较快的城市,或具有较好的教育背景、创新潜力,或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消费能力。透过这一趋势看,绵阳也具备以上“标配”。
  “‘宜居’主要体现在城市品牌、口碑、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日益突出的区位优势”,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进兵教授分析称,绵阳正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建成成渝双城经济圈投资热土,“宜居又宜业,人口增长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2024年9月投用的安州区调元实验小学

  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是很多家庭选择定居城市的重要考量因素。近年来,绵阳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持续投入,也为人口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数据显示,2024年,绵阳新建改扩建10所义务教育学校投入使用,由绵阳中学、南山中学等优质学校领办,推动优秀师资学区内、县域内和跨片区“大循环”。在医疗方面,家门口看病越来越方便。绵阳现有医疗机构4300余家,其中三级医院达25家(三甲医院15家),稳居中西部同类城市之首。
  谈及绵阳吸引力,九洲集团去年引进人才张玲玲说:“绵阳气候舒适,教育、医疗等配套也一应俱全。最打动我,让我留下的是绵阳山水入城皆风景、传统现代相辉映、市井烟火味十足。”
  绵阳的人口增长,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城市发展逻辑的深刻变革:当传统“拼资源、拼政策”的竞争模式逐渐失效,绵阳通过科技创新激活产业动能、通过制度创新释放人才红利、通过生态创新重塑空间价值,走出了一条“产—城—人”正向循环的新路径。

(涪江观察记者 郭若雪 杨方彧/文 视觉绵阳资料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