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亳州:向“新”而行 一路拼“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8:58:00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2000年,地级亳州市成立时,地区经济总量仅为174.56亿元;2014年,亳州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2022年,亳州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进入全省前八;2024年,亳州经济总量迈入全省前七,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均入选全省县域综合实力30强,谯城区首次上榜全国百强区名单。

  建市25年,亳州何以大踏步前行?近日,记者深入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探寻这个高宅之地飞速发展的“密码”。

  亳州药企加快传统饮片向中药提取、配方颗粒、中成药制造转变

  科技引领,传统老产业焕发生机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与命脉。中医药产业是亳州的首位度产业,自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伊始,亳州便与中医药结下不解之缘。

  近年来,亳州市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加快传统饮片向中药提取、配方颗粒、中成药制造、中药生物制药等转变,全力推进世界中医药之都、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将现代中医药打造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

  近日,记者在亳州市永刚饮片厂有限公司包装车间内看到,机器轰鸣,履带飞转,工人们正熟练地用手机对刚刚从生产线上下线的白芍饮片进行赋码,然后再入市销售。公司生产部副经理王卫新介绍,被赋码后的中药饮片相当于办了“身份证”,顾客只需要扫一下码,这包饮片在哪生产、原料来自哪里,都一目了然。

  据了解,亳州市创新建设的中药饮片信息化追溯系统,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中药饮片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究,现已覆盖全省80%、全国10%的饮片生产企业,入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4年药品智慧监管典型案例”,为全省唯一。

  目前,亳州市已基本建立从种子种苗组培繁育、种植、加工、科研等全产业链体系,已落户全国知名及医药百强企业73家,现有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212家,其中产值超亿元126家,销售超亿元大品种7个,中药配方颗粒上市备案品种超1300个。全球首个华佗中医药大模型正加快建设。

  2024年,亳州全市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2102.6亿元、增长11.9%;其中,中药材种植业产值47.64亿元、增长2.4%,规上医药制造业产值502亿元、增长10.9%,中医药流通贸易额1553亿元、增长12.5%。

  华夏酒城,是亳州的另一张靓丽名片。

  在古井集团智能园酿酒车间,从酿造到灌装,上甑、蒸馏、摊晾、下曲、入窖、装瓶等环节,机械手臂、大型输送机、摘酒装置以及智能传感器纷纷大显身手,在“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精准调控下,高效协同完成从酿造、灌装到装盒、装箱的每一个生产环节。由于机器全部代替人工,整个作业流程更加标准化,在保证原酒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基础上,人均产能提升10倍。“古井贡”品牌价值居全省酒企第1位、中国白酒行业第5位。

  文化旅游强市成绩斐然,亳州市获评“中国康养旅游城市”“美丽中国·最佳全域旅游休闲目的地”等荣誉,2024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3770万人次、总收入323亿元,分别增长6%、10.3%。

  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推进有力,亳州全市累计建设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7家,安徽销往沪苏浙的农产品和加工品,1/5是“亳州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至650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998.7亿元、居全省第1位。粮食总产104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

  近几年,亳州市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中医药及大健康、白酒及保健酒、绿色食品和文化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

  利辛县翰联色纺工人在智能化生产车间赶制订单

  向新提质,新质生产力多点开花

  近年来,亳州市利辛县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地制定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轻纺服饰产业集群为主线,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技术创新等多措并举,使轻纺服饰产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日前,在利辛县翰联色纺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穿梭于机台间不停地忙碌着。

  “我们可以生产4000多种颜色的纱线,制作时却不需要染色,不产生任何废水。”翰联色纺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主任侯帅介绍,凭借这一“法宝”,公司被工信部评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被省工信厅纳入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

  在户外产业链中,利辛县头部企业伯希和表现尤为突出,其年产值达到了32.07亿元,同比增长245.8%。

  2024年,利辛县轻纺服饰产业迎来了历史性突破,工业总产值首次跨越百亿门槛,达到130.7亿元,同比增长58.8%,实现了“一块布”产业从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身。

  “这台车是一个全智能无人驾驶机器人,具备换电功能,新能源电池架构……”亳州酷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苗仁义告诉记者,该产品采用纯电动力,续航能力出色,可用于清洗广场、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等城市公共场景,工作效率与12名环卫工人相当,实现了产品从制造到“智造”的飞跃。

  目前,该公司生产制造的多个类别自动驾驶环卫车辆已经在市区多个地方上岗“工作”,实现降本增效的同时助推了智慧城市建设。

  近年来,亳州市持续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轻纺服饰、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新”促兴,推动新兴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2024年,全市六大新兴产业产值786.9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46.8%。

  未来已来,亳州市提前布局未来产业,编制《亳州市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聚焦生命健康、先进材料、低碳能源、空天信息四大重点赛道,以及通用智能、先进装备制造等前沿领域,梯次布局“4+N”未来产业体系,多方向、多路径开展技术攻关,培育一批未来产业新增长点。

  亳州市谯城区一居民展示“无感互认”的便捷

  深化改革,多项新举措全国推广

  近年来,亳州市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没有进行相关的申报,也没有提交相应的手续,通过‘免申即享’平台,将近1000万元的奖补资金就打进了单位账户。”位于亳芜园区的巴菲巴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说起“免申即享”的便捷,总经理黄琳连声称赞。

  为深化改革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亳州市先后推出了“免申即享”、税信通、“无感互认”、分幢办证、一键申报、“高效办成一件事”、政企面对面解难题机制等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创新举措,受到了企业的广泛赞誉。

  亳州市改革做法已连续7年获评全国年度改革典型案例;获评全国“新时代10年地方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特别案例”。基层消防安全治理体系、“满薪满益”和谐劳动关系品牌建设、为企服务“六找一接”、中药饮片监管“码”上溯源等9项改革举措在全国、全省推广。“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成效明显、创造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表彰激励。

  改革浪潮风起云涌,科技创新动能澎湃。

  未来,亳州市将牢记嘱托,锚定“六一战略”目标任务,聚力建设“4+6”产业集群,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拼“亳”向上,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亳州篇章再立新功。(记者 韩攀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