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李娴:剪纸成“金”,让非遗有“继”可循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23:40:00    

【来源:江苏经济报】

“这两款分别名为《大美盐城》《有爱射阳,沐渔阳光》的伴手礼摆件,在创作时充分融合了‘丹顶鹤’‘麋鹿’‘湿地’‘滩涂’‘海洋’等鹤乡元素,不仅体现出盐城鹤乡湿地滩涂的自然生态景观,还寄托着吉祥如意、和和美美、松鹤延年和高洁品质等美好祝愿……”国琴文化科技盐城有限公司的直播间内,公司负责人李娴正向观众推介着公司最新的剪纸产品。她的身后,摆件、套色团扇、绸缎云肩等各类式样脱胎于剪纸的文创产品映入眼帘。借助新媒体、新业态、新形式,这名“95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致力于让鹤乡的非遗品牌更好地实现经济价值,走向更大的舞台。

李娴的母亲姜国琴是当地非遗剪纸第三代传承人。从十二生肖到花鸟鱼虫,从神话传说到民间故事、红色文化,在母亲一幅幅剪纸作品的耳濡目染下,从小李娴的心中就埋下了一颗传承非遗的种子。然而,这一过程中,她也看到了非遗正面临着“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母亲每天坚持剪纸创作4小时以上,40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却还是没能走出江苏。在盐城,像她这样年过半百的匠人还有很多,许多非遗因无人知晓、赚不到钱而无人传承。”正是怀揣着对非遗的热爱与传承的责任,2021年,李娴放弃都市白领工作返乡创业,以母亲的名字“国琴”作为公司名、以其剪纸图像作为公司商标,正式接过了传承剪纸技艺的接力棒。

“要想更好地发扬和传承剪纸这样的民间技艺,首先要让其更好地实现创收。”抱着这样的信念,李娴将目光瞄准了彼时正处于风口期的短视频直播平台,希望借力直播打开剪纸销路。然而,刚开始直播时门可罗雀的直播间给她泼了一盆冷水。“我们意识到剪纸作为一种小众文化产品的特殊性,要想‘吸粉出圈’亟须好的运营意识与传播策略。”于是,她一方面自费组织剪纸老师赴广东学习电商直播技能,打造特色剪纸教学直播间;另一方面定期和当地农户合作进行特色非遗助农专场直播,从把非遗剪纸当作当地农产品的衍生品入手,创作特色农耕场景剪纸图案,为当地的商家和农户讲好品牌故事,逐渐打响口碑、收获订单。为了帮助公司获得更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她还参加了多场高含金量的创业大赛,把每一次的比赛当作现场招商和企业推介。经过多年的精耕细作,目前,李娴的非遗团队已设计出剪纸汉服、云肩、套色团扇、绸缎包等100多款剪纸文创品,文创品上架多家文旅景区、五星级酒店,同时登顶同品直播间销量榜,通过直播带货让公司非遗老师每人每月实际增收1500元至3000元。

在李娴看来,增加非遗剪纸市场接受程度的关键,就在于增强其产品的实用性,而非仅仅当作展示品。为此,近年来,她推动公司剪纸产品不断向立体化和实用化方向发展,推出各类扇子、手提包、汉服云肩等产品。“以这把双面套色团扇为例,它采用了套色剪纸工艺,将盐城鹤乡美景创作在一把把团扇上,既展现了传统非遗的魅力,又以创新的扇面形式传递出美好寓意。再如,我们的绸缎汉服和云肩采用创新工艺形式,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与传统服饰相结合,选用色彩鲜艳明亮的绸缎布匹,通过折叠、对称等剪纸技法创作镂空图案,做出精美的汉服和云肩款式,并用高温熨烫到无纺布上便于穿着和打理,最后添加流苏、珠饰增强动态美,深受女性的喜爱。”李娴如数家珍般地说。目前,除了日益扩大的国内市场,公司非遗剪纸还借助跨境电商和国际会展走向马来西亚、阿联酋、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探索出了一条文创“出海”的新路径。

对非遗来说,如何做好传承是永恒的话题。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加入,李娴秉持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近年来在当地开办5家工作室、46个学习班,培训学员7000多人。不仅如此,这些已经“出师”的学员还可以自行开设剪纸工作室,通过这样一种涟漪式扩散的形式,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非遗剪纸,并从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未来,我们计划推动非遗进入高校,成立高校里的非遗社团以及设计工作室,由非遗名师定期授课,让青年学生参与剪纸文创设计。同时,与文旅资源结合,设置有趣的‘文旅+非遗’研学打卡地,并拍摄剪纸文化故事的短视频,用更加立体的方式让更多人爱上剪纸、爱上非遗。”李娴说。

江苏经济报记者 周凯航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