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记者亲历40度高温下的“苏超”奥体之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09:51:00    

作为刚进入体育领域的小白,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的记者幸运地抢到了7月5日在南京奥体中心南京对阵苏州的比赛门票。5号下午3点,体感接近50度的室外,早早到场应援的球迷、保持秩序和引导的安保人员,还有和我一样穿梭的媒体同行。这在里,不断聚集的人们把“苏超”的热烈推向了顶点。

全场60396位球迷共同的记忆。

高温下跨越千里的情感纽带

下午3点,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暴晒在烈日下,一点风没有。早上十点吃只吃了一个三明治就奔到奥体,怕自己脱水,下车后在场馆的路边买了瓶佳得乐。还没走到会场就遇见了今天下午本来计划采访的对象——陈立。他被警察和医疗志愿者搀扶着,全身湿透,脖子上贴着降温贴,他中暑了。记者赶紧递上刚买的运动饮料,让他补充流失的电解质和水。

记者给黄石球迷陈立递上电解质水。

陈立来自黄石,与妻子开了8个小时的车来到了南京,自费买了十箱矿泉水要送给现场的球迷。他说,黄石作为“十四妹”,要给“苏超”十三位哥哥加油。“感谢2020年江苏医疗队逆行帮助我们战胜疫情,这份恩情我们一直铭记在心。”南京比赛的这天早上,夫妻俩人还利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对南京的景点进行了直播,带黄石家乡人们一起看看南京的风景。

不论是陈立和妻子的到场支援,还是黄石地标大屏就打出“苏超加油”的标语。“苏超”作为一个纽带,让千里之外的人再一次链接在了一起,完成了这场跨越地理的双向奔赴。

“散装”文化点燃了全民狂欢

下午4点半,记者结束了在挤满了人的咖啡店里站着写稿的时光,透过前方围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看见了那个苏超顶流网红叨叨傅。

“今晚比赛几比几?”“你今天支持哪个队?”远处一个球迷对着叨叨傅喊着。“南京2:1苏州”,被问起“今天穿了几件衣服”,他说,“今天只穿了自己的衣服。苏州是红色的嘛!”

“苏超”火出圈,叨叨傅功不可没。南京与南通的“南哥之争”、徐州与宿迁的“楚汉争霸”、淮安与扬州的“淮扬菜正统之战”、无锡水蜜桃与南京盐水鸭的“甜咸信仰之辩”等“热梗”都有他的功劳。他同时还催生了“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等一大波“全民热梗”。现在没人能比“苏超”更能提供情绪价值,“玩梗”一波接一波,

记者结束对他的采访后开心的蹭了一张合照发了朋友圈,北京的体育记者朋友留言:“他上周来我们这,穿的还是苏州球衣!”

叨叨傅让苏州“手下留情”。

大学生志愿者传递足球记忆

傍晚5点半,记者今天下一个计划内的采访对象到了。来自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志愿者们。他们带着5000余份印有展现南京和苏州两市历史上足球友谊的标识牌、小圆扇和降温贴来到场馆外的草坪、十字路口,赠送给过往的苏州和南京球迷。

绘画、制作、分发,这次活动的组织老师蔡苏瑾说,这是南京志愿者送给苏州球迷的一封信:“南京和苏的州足球友谊能追溯到115年前。现场发放降温物品的都是大学生。他们也是希望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份历史,同时也是希望苏州的球迷能够感受到南京球迷的温度。”

扇面上身着蓝色球衣的南京球员和身着红色球衣的苏州球员并肩作战,在中国足球赛发源地——南京,“苏超”让这份跨越超百年的友谊继续。

苏州和南京球迷一起为比赛加油。

傍晚7点15分,记者结束了场外采访,开始进入内场。左腕手表的心率和压力提醒不时地在震动,消耗了八百多大卡,比平时运动时跑个十公里都消耗掉多。

记者体验了“苏超”热力爆表的一天。

尽管有些疲惫,但一进赛场,记者立刻被现场的球迷热情震撼到了。6万多球迷现场齐唱国歌的场景、全场球迷做人浪摆动的场景、苏州球迷高喊“继续战斗”的场景,都令人终身难忘!赛后,记者也加入到和现场观众一起收拾、带走垃圾的行动。看着收拾得干干净净的看台,记者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了足球的魅力。在“苏超”的赛场上,每个人都在想着能为足球做点什么,每个人都在用心呵护着每一点进步!这或许是“苏超”最珍贵的地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