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爱心粥屋,温暖每一个清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08:41:00    

每当晨光划破天际,就是沧州市新华区交通南大街的志愿沧州爱心服务站的闪光时刻。

这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爱心粥屋”。

淘米、煮粥、洗菜、切菜……这些看似平常的动作,在爱心粥屋的志愿者手中,化作了温暖人心的力量。四年来,他们坚守“一碗粥温暖一座城”的小心愿,风雨无阻,给环卫工人、低保户、贫困残障人员送上热腾腾的免费早餐和关怀,为8万余人次提供服务。

4月7日,环卫工人等在爱心粥屋吃免费早餐。 祁洁摄

一间开了四年的店

4月10日凌晨6时,环卫工人们早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此时,爱心粥屋里的蒸屉也正冒着热气。

“大家往里坐啊,暖和!”志愿者们热情招呼着,麻利地给来到粥屋的每位环卫工人端上两个包子、一大碗白粥和一碟小菜。

一名环卫工人放下碗,笑着向身旁的“红马甲”竖起大拇指:“以前为了节省时间,早上就带点儿吃的将就一口。自从有了爱心粥屋,每天早上都能吃上热乎饭,还不用花钱。”

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这家店已经坚持了四年。

2021年,爱心粥屋成立,由沧州市新华区大运河爱心志愿协会负责运营,场地由沧州银行提供。周淑云是这间粥屋的负责人,主要负责炒菜、熬粥、召集志愿者。每天早晨5时,她都会准时来到这里。

刚开始接手时,第一道难关是蒸馒头。

“一次要蒸500多个馒头,我们都没经验。”周淑云说,那时候,她天天泡在馒头房,跟人家取经,最后终于掌握了窍门。

第一回看着馒头冒着热气成功出锅时,周淑云高兴坏了。从那以后,她更加相信,只要用心,没有干不好的事情。

做公益一天、两天并不难,长年累月、持之以恒,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爱心粥屋成立那一年的冬天,赶上下大雪,周淑云一夜没睡踏实,凌晨3时就起床了。一出单元门,狂风裹挟着雪片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

到了粥屋,她一边忙,心里一边犯嘀咕:“这么大的雪,肯定有不少志愿者来不了。”

正想着,志愿者李文芹推门进来。62岁的她,家住道东街道三角线社区。因为担心路况不好,她凌晨3时30分就骑着电动车从家里出发了。

早餐结束后,地上的积雪厚达10厘米。平时半个小时的路程,李文芹推着电动车,用了五个小时才回到家,中间还不小心掉进了积雪覆盖的沟里。

歇了一天,第二天一早,她又准时出现在爱心粥屋。她说:“有意义的事,就得坚持干!”

一群奉献的人

4月14日凌晨5时,王连宗就醒了。

快速洗漱后,他来到爱心粥屋。他赶到时,志愿者尹新华和张丽已经在厨房里忙活上了。

“今天被你俩抢先了,明天我再早来一会儿,争取第一个到!”王连宗和大家开了几句玩笑,便开始检查粥屋里的电灯和电器。

大厅和厨房的灯都亮,和面机插上电后能正常使用……他检查了一圈没发现问题,就开始洗鸡蛋。

在爱心粥屋,王连宗事事冲在前,是个大忙人。平日里,他除了帮着洗鸡蛋、蒸馒头、清洗蒸屉外,爱心粥屋里的灯、和面机、蒸箱、电锅等都是由他检修。

“我以前在单位负责船舶电气检修,没想到,来这儿当志愿者后以前的手艺还能派上用场。”王连宗说。

退休前,王连宗是一名海员,长年在外地工作。退休后的一天,他偶然听朋友说爱心粥屋正在招募志愿者,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便报了名。

在他看来,爱心粥屋就像一个磁场,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加入进来,奉献爱心、帮助他人。

周淑云参与了爱心粥屋装修、置办物品的整个过程,每天早上在粥屋忙到7时,再回家给孩子做饭、送孩子上学。现在,15岁的女儿王宇佳也成了粥屋的志愿者,没事儿就来帮忙。

72岁的李广和是爱心粥屋志愿者中岁数最大的。两年多来,他只请过两天假,那两天他还让老伴儿去“替班”。

安凤云的婆婆需要人照顾,一到粥屋蒸馒头的日子,她挤时间也过去帮忙。“志愿者们熬粥、蒸馒头忒赶咯,我过来能帮点儿是点儿。”安凤云说。

每周五,沧州市中宇小学都组织学生到爱心粥屋开展志愿服务。孩子们和家长、老师一起,帮着擦桌子、摆凳子、收拾碗筷。孩子们说:“我们也要像这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一样,成为有爱心的人。”

如今,在爱心粥屋,参与服务的志愿者已达9000人次。

4月7日,小志愿者来爱心粥屋帮忙。 祁洁摄

一些暖心的事

4年来,爱心粥屋不仅暖了很多人的胃,也感动了很多人的心,为大家搭建起了奉献的平台。

在这里,有两个爱心专座,是专门留给琳琳和她奶奶的。

琳琳今年9岁,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和奶奶靠低保金维持生活。一年来,琳琳和奶奶每天早上都会来爱心粥屋吃饭。

由于每天早上来粥屋吃饭的有六七十人,琳琳和奶奶来得稍微晚些,就没有座位了。周淑云怕琳琳上学迟到,便和志愿者们商量,给她们设了两个专座。

环卫工人们知道这一情况后,不仅没反对,还抢着和志愿者一起给她们送温暖。几位环卫工人给琳琳买了新衣服、新鞋子,志愿者给琳琳和奶奶送去鸡蛋,还有一些社会爱心人士托周淑云给她们送去生活用品……

温暖和爱心,在这里接续传递。

4月2日一早,环卫工人袁宝通在爱心粥屋吃完早饭,特意嘱咐周淑云别关门,自己要去买袋面粉送来。志愿者们不舍得让他花钱,说了好半天才暂时把他拦住了。

这不是袁宝通第一次主动为粥屋捐食材。

去年冬天,他特意买了5公斤香油送到粥屋。志愿者们不收,袁宝通说什么也不同意,志愿者看他铁了心,最后决定把香油留下给环卫工人拌菜用。

每天早上,都有几位环卫工人早早来到爱心粥屋,帮着志愿者抬粥桶,吃完饭还主动留下来帮着打扫卫生。他们说:“这么多爱心人都在帮助我们,我们做点儿事也是应该的。”

前几天,有一位环卫工人在粥屋吃饭时突发疾病,现场的环卫工人和志愿者,有的抱住他,有的搬椅子,有的打120,大家齐心协力,及时将这位环卫工人送到了医院。

“在爱心粥屋,像这样的暖心事一件接一件,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周淑云说,许多爱心人做好事不留名,为粥屋捐了很多东西。

有位老人,连续三年给粥屋捐鸡蛋,到现在已经捐了三万多个了,但每次志愿者问她叫什么名字,她都不愿透露。

记者翻开厚厚的捐赠账本,每一笔爱心都被清晰记录下来:一袋南瓜,两捆大葱,3个凳子……

“这里的每个人都满腔热情去帮助别人,就像一束束微光,照亮了他人,也让这座城市暖意融融。”沧州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新华区大运河爱心志愿协会名誉会长王成东说。

采访结束时,喜欢写诗的王连宗朗诵起他为爱心服务站写的一首诗:“奉献出一颗爱心,哪怕惠及一棵小苗,期盼其慢慢成长,等待果实与烂漫……”(王璐丹 祁 洁)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