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潮声丨走进云南河口:一河隔两国,在小小口岸,触摸中越交流的“脉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07:02:00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吴馥梅 贺元凯

在76.4米的中国西南海拔最低点,有一座边陲小城,常居人口约10万,年出入境人员却高达569.42万人次。它就是地处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口、与越南老街省隔河相望的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

作为中越边境云南段最大的陆路口岸、滇越铁路中国段最后一站,河口口岸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和窗口。早在2020年,河口口岸进出口总值就达到了284.4亿元,近年来贸易量持续增长。2024年,其进出口货运量、货值分别增长37.7%和51.6%。

我国河口口岸。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今年是中越建交75周年。4月14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为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带来新气象。此前的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区位条件独特,要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潮新闻记者于4月中下旬赶赴云南河口,在北山国际货场整齐停放的车辆、跨境大桥上往来的人潮、沿岸越南特产店老板的吆喝声中,感受中越两国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脉动。

在河口高楼上,与越南老街市隔河相望。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首季中药材进口量居全国边境口岸首位

“四桥飞架中越”助推通道活力

4月22日,20多吨来自越南的鸡血藤完成海关通关手续后抵达河口,存入坝洒社区一个1500平方米的标准化仓库中。经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验后,这批货物将去往安徽亳州、广西玉林等中药材批发市场,然后再流向国内其他城市。

“最近基本每天都有二三十吨的中药材进口,仓库里还储存着好几百万的货物。”红河天润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鸿告诉记者,中药材进出口是公司的主要业务,今年第一季度,公司中药材进口量已经有6000多吨,药材种类达20多种,如鸡血藤、山柰、大腹皮、草果、草豆蔻等。

李鸿和员工在查看仓库内的鸡血藤。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河口口岸是全国首批准予进口中药材的边境口岸之一。2025年一季度,河口口岸进口中药材8476吨、货值760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13.5%、177.5%。进口量居全国边境口岸首位。红河天润便是其中的典型和主力。

货物进出口的重要关卡,是口岸和大桥。在北山国际货场的进口查验区,记者看到,经中越红河公路大桥进入河口的数辆货车排起长队,有序等待查验通关。货车上有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也有拖鞋、砧板等生活用品。

河口口岸,是国家一类口岸。2025年一季度,河口海关监管验放进出口货物83.1万吨、货值3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27.6%。“通车量最多的一天,来往车辆有1300多趟。”海关部门相关人员介绍。

在中越红河公路大桥上,从河口开往越南(左)和从越南开往河口(右)的货车。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口岸之一,谈起河口,便绕不开百年滇越铁路。自1910年滇越铁路建成通车以来,米轨(轨距为1米——1000毫米的窄轨铁路)是伴随着一代河口人的共同记忆。此外,2001年正式开通的中越南溪河公路大桥,改变了河口口岸交通“公铁混行”的局面,是中国河口与越南老街架起沟通交往的第二座桥。而2009年正式通车的第三座桥梁——中越红河公路大桥,则是改变“人车混行”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中越双方联合在红河上所建设的第一座新型国际性大桥。

在岸边看到的滇越铁路(前)和中越南溪河公路大桥(后)。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而当下,中越的沟通桥梁正变得越来越坚固。3月31日上午,中国坝洒—越南巴刹红河界河公路大桥正式破土动工。这座全长420米的界河大桥,将成为中越经贸、人文等领域交流往来的又一重要枢纽。

“第四座大桥的建设发出了一个信号,中国和越南的贸易往来变得越来越紧密。”李鸿坦言,河口货运交通便利,且政府支持力度大、营商环境好。“目前这几年生意都不错,前景很好,我们有信心往后能把产业做的更大。”

河口县内的中国·越南城。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边民互市+落地加工”

从“通道经济”到“产业经济”的转型

在河口县二级市场服务大厅,有两块高清大屏,分别是“一级市场销售商品展示平台”和“二级市场国内需求商品展示平台”,上面清晰显示着商品名称、需求量和收购企业。

“一级市场是指边民和越南商户交易的环节,而二级市场是指边民把产品再次销往国内其他收购方的环节。”河口县边民互市服务中心相关人员介绍,在实际操作中,边民可以通过二级市场平台,了解国内收购方的收购需求,然后再通过一级市场平台与越南老板洽谈生意。

河口县边民互市服务中心大厅。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一般情况下,边民会自发组成“边民互市互助组”来进行采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每个人的采购免税额度是有限的——边民互市贸易,是指边境地区边民在我国陆路边境二十公里以内,经政府批准的开放点或指定的集市上、在不超过规定的金额或数量范围内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每人每日价值在人民币若干元以下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每位边民的购买能力有限,形成互助组之后,就可以扩大采购能力,承接更大的货物需求。”服务中心相关人员解释道。

河口沿边产业园区标识牌。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此前2024年11月,商务部印发《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第七条提到,“积极发展边境贸易,推进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那么,“边民互市+落地加工”又是怎样的一种模式?

服务中心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国内采购方购买越南产品后,流向一般两种,或流入加工厂进行加工,或直接流通到国内其他城市。“如果我们把加工这一步承接下来,让边民互市的产品在河口实现落地加工,那么整个产业链的附加值就高了。”

所谓附加值具体体现在——企业在当地建加工厂后需要招聘工人干活,能够带动就业、提高群众收入。如此,边民就能在边境“待得住”。近年来,河口还充分发挥“沿边”“跨境”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

工人在加工椰子冻。受访者供图

3月20日,河口完成了全国首票以边民互市贸易方式进口鲜椰子开展深度落地加工。一批来自越南南部的鲜椰子,经一系列工序后,摇身一变成为椰香浓郁、口感Q弹的椰子冻。这是河口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在继咖啡、榴莲之后,又一重要品类实现落地加工。

“这次椰子加工项目的投产,不仅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线,也提升了生产能力,预计该项目年产值可达7200万元。”此次椰子加工项目的运营方、河口福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诚表示。

由此可见,这批越南鲜椰子背后,是河口边民互市贸易从“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升级迈出的坚实步伐。而在“过境通道”长出“产业链”的意义,也远不止一批椰子而已。

4月23日,来自越南老街的人群在河口口岸排队通关。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一座小县城

装下了两个国家的故事

在这座西南边陲小城里,除了强壮有力的“经济脉搏”之外,更有民心相通的“同频呼吸”。

4月23日早上8点,中越南溪河公路大桥上人潮交织。带领着五六十人旅游团的越南导游举着旗帜滔滔不绝,从中国前往越南的博主对着直播间网友兴高采烈,更多的,是从越南老街前往中国河口上班的“跨国工作族”。

4月23日早上8时许,从越南老街前往中国河口的人群。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越南纪念品店的店员王氏萱便是其中一员。因为“河口工资比老街高”,她选择来到中国工作,每天上班的通勤时间只要花上十几分钟。红河沿岸,还有许多摆满拖鞋、砧板、咖啡的越南特产店,老板大多也来自越南。

27岁的越南姑娘范明珠也每日穿梭在老街与河口。推着一辆咖啡车做生意,她每天早上8点都会回趟越南拿原材料,然后回到河口,在源源不断的客源中卖上一天的越南咖啡。“时间久了,认识了不少中国朋友。”她说,想把咖啡店开到云南更多地方,让更多中国人品尝到越南咖啡。

越南姑娘范明珠的咖啡车。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在河口的街道上,有这样一句标语,“河口虽然小,却装得下两个国家的故事”。的确,这座小县城,每年的出入境人次却不少。据悉,2024年河口口岸出入境人次突破560万、越南团队出入境数量超3万个、团队人数38万余人次,分别同比增长37.2%、40.7%、47%。

河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朱海亚楠介绍,每天8-10点是口岸入境高峰期,而晚上7点则是出境高峰期,来中国旅游的越南人大多会在此时返程。

在河口口岸等待通关的旅游团。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其中,福鑫超市是他们必去的打卡点之一。“价格优惠,而且口味很好!”1998年的越南姑娘阮针英看着装满薯片、饼干、饮料的购物车感慨。在河口生活了近6年的福鑫超市老板王志斌说,超市部分员工能听懂越南语,越南顾客中会中文的也不少,所以简单的沟通基本没什么问题。

当然,也不乏定居在中国的越南人。今年41岁的陈氏薇是当地一家小吃店的老板娘,2009年与中国丈夫结婚后,她用妈妈传授的手艺开了家卷筒店,生意一直不错,不少本地人会在饭点前来光顾,每天都能卖出上百个卷筒。朝夕相处中,她也学会了不少中国菜,一口流利的中文更是与本地人无异。

中国·越南城内,卖特产的摊位。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共饮一江水,早相见、晚相望。”坐拥地缘之优的河口县与越南老街市仅一河之隔,日暮西垂,伴随着红河上的晚风,河口一家餐厅里气氛火热。台下,服务员穿着傣族传统服饰穿梭在饭桌间,台上传来阵阵越南语的歌声。

“不论是贸易往来,还是人文交流,河口和老街、中国和越南的关系都会更加越紧密。”朱海亚楠说。

河口街道上的标语。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