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小鹏“不务正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0:26:00    

文 | 新质动能,作者|小寒,编辑|小峰

2025年4月15日的香港启德码头,海风裹挟着维多利亚港的霓虹光影,一场名为“全球热爱之夜”的发布会正在上演。舞台上,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手持一枚芯片,背后屏幕上跃动的“科技树”枝干蔓延,AI、能源、飞行汽车、机器人等关键词如叶片般次第点亮。这场面向全球消费者的首秀,主角是售价35.98万-41.98万元的2025款小鹏X9,但聚光灯之外,一场关于智能出行未来的暗战早已拉开帷幕。

“香港是MPV的‘修罗场’,也是全球化的跳板。”一位参会的汽车分析师对新质动能感慨。这座城市的街道上,丰田埃尔法曾以“保姆车文化”统治高端出行市场,而当晚的小鹏X9则用5.4米转弯半径、对标波音787头等舱的二排空间,以及全系标配的零重力座椅,向传统豪强发起挑战。更意味深长的是,这场发布会的地点,正是两年前小鹏港股上市路演的同一场地——从资本市场到产品出海,香港成为小鹏连接世界的枢纽。

01 改款X9背后的AI野心

2025款小鹏X9看似是年度改款,实则暗藏玄机。496项细节重构、35%零部件焕新、超5000万元NVH研发投入,这些数字背后是小鹏对家庭用户痛点的精准拿捏。例如,针对MPV用户高频使用的“接送孩子”场景,新车将三排座椅电动放平时间缩短至10秒,并新增防夹电吸门;而58项静音升级让车内噪音低至35分贝,相当于图书馆翻书声。

但真正奠定X9“科技豪华”标签的,是小鹏首次将AI技术全面注入产品定义。全系标配的图灵AI智驾系统,搭载720亿参数基座模型,支持“端到端”决策——从感知到行动不再依赖人工规则,而是由AI自主判断。这一技术突破让X9在香港右舵道路的NOA测试中,成功实现从左舵到右舵的无缝切换。

“传统车企需要数月调整代码,而我们的AI模型只需重新‘学习’交通规则。”小鹏自动驾驶负责人李力耘在技术分享会上透露。

支撑这一能力的,是小鹏自研的“科技树”根系:

硬件层:图灵AI芯片单颗算力达700TOPS,是英伟达Orin X的3倍,且兼容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三大场景

算法层:国内首个万卡智算集群“云端模型工厂”,支持5天一次的全链路迭代。

数据层:通过X9等量产车收集的100亿公里中国复杂路况数据,反哺模型进化。

这套体系不仅让X9成为“会进化的汽车”,更让小鹏在AI竞赛中占据先机。正如麦肯锡《全球汽车AI趋势报告》所言:“2025年将是车企AI能力的分水岭,全栈自研者将掌控定价权。”

02 小鹏的“不务正业”暗藏什么逻辑?

发布会次日,香港湾仔的街头出现了一台形似科幻电影道具的“陆地航母”。这台分体式飞行汽车由小鹏研发五年,已收获近4000台订单。其顶部飞行器可搭载2人,巡航速度130km/h;底部座舱则是一台四驱电动车,续航达600公里。更关键的是,飞行器与汽车共享图灵芯片和三电系统,制造工厂年产能规划1万台。

“飞行汽车不是噱头,而是低空经济的入场券。”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王建强对新质动能分析。根据罗兰贝格预测,2040年全球飞行汽车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美元,而中国政策已明确支持15个城市开展低空经济试点。小鹏的布局,正是押注这一增量市场。

同样引发热议的还有小鹏IRON机器人。这款1:1人形机器人拥有22个主动自由度的手部关节,能精准抓取生产线上的零部件。在广州工厂,20台IRON已替代30%的装配工人,将车门安装效率提升40%。

何小鹏在发布会上放言:“未来三年,机器人将承担小鹏50%的生产任务。”

这些看似跨界的业务,实则共享同一技术底座:

AI芯片:图灵芯片同时服务汽车、机器人、飞行器,摊薄研发成本;智驾算法:IRON机器人的导航系统与X9同源,共享避障策略;三电系统:飞行汽车电池包能量密度达300Wh/kg,远超当前乘用车水平。

“小鹏的‘科技树’本质是技术复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张永伟指出,“当AI、三电、制造能力形成飞轮效应,边际成本将指数级下降。”

03 新能源车的AI战争进入“深水区”

小鹏的激进布局,折射出新能源赛道竞争维度的升维。据IDC数据,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AI投入将突破800亿元,而竞争焦点已从功能堆砌转向底层能力:

1. 端到端大模型

特斯拉的FSD V12、华为ADS 3.0、小鹏XNGP 5.0均采用端到端架构。但参数规模决定上限——小鹏720亿参数的基座模型,远超华为的200亿和理想的150亿

“参数量级差异就像GPT-3和GPT-4的区别。”自动驾驶专家黄申在访谈中比喻,“更大的模型能处理更多长尾场景,比如香港狭窄的右舵巷道。”

2. AI芯片自主权

美国对华芯片禁令加速了车企“去英伟达化”。小鹏图灵芯片量产上车后,其算力利用率比Orin X提升20%,且支持本土供应链。对比之下,理想仍依赖英伟达Thor芯片,而蔚来则选择与黑芝麻智能联合开发。“芯片自主是智能汽车的‘根技术’。”中金公司科技分析师陈昊强调。

3. 数据闭环能力

小鹏通过X9等量产车收集的100亿公里数据,正在反哺模型训练。相比之下,特斯拉凭借全球400万辆保有量建立数据优势,但本土化不足;华为虽依托问界车型快速上量,但数据维度集中于SUV场景。

“MPV的用户场景更复杂,比如频繁的侧方停车、儿童安全监测,这些都是独特的数据金矿。”王建强补充。

这场AI竞赛的终局,或将重塑行业格局。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30年,全栈自研AI的车企利润率将比依赖供应商者高出8-10个百分点。

04 中国智能车如何用AI定义新规则?

小鹏X9选择香港首发,暗含深意。这座城市的汽车市场呈现两大特征:高端化(40%车型售价超50万港元)和MPV偏好(占销量30%)。2024年,腾势D9已在此夺得纯电MPV销冠,而小鹏的入场,标志着中国品牌从“性价比”到“技术溢价”的跃迁。

“香港是右舵车桥头堡,拿下这里意味着打开东南亚、英联邦市场的钥匙。”一位参与小鹏出海战略的高管透露。X9下半年登陆欧洲时,将直接对标奔驰EQV。支撑这一野心的,是小鹏的全球化AI适配能力:

法规适配:X9右舵版NOA系统仅用2周完成本地化训练;

补能网络:与BP合作建设的超充站已覆盖欧洲27国;

文化洞察:针对欧洲家庭用户,X9新增可拆卸儿童座椅和宠物模式。

不过,挑战依然严峻。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调研显示,欧美消费者对中国智能车的担忧集中于数据安全和品牌认知。对此,小鹏选择与SGS合作取得欧盟隐私认证,并在慕尼黑设立AI研究院。“我们要证明中国技术不仅便宜,更是最好的。”何小鹏在发布会尾声的这句话,或许道出了所有中国车企的心声。

05 结语

站在香港发布会舞台中央的何小鹏,或许会想起十年前的创业初心:用互联网思维造车。而今,这场变革已进入深水区——当AI开始定义汽车的灵魂,胜负手不再是续航或屏幕数量,而是谁能掌控从芯片、算法到数据的完整生态。

小鹏的“科技树”实验,正在回答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在智能出行时代,中国企业能否从规则跟随者变为定义者?答案或许藏在那些细节里:X9的零重力座椅重新定义舒适,图灵芯片重构算力格局,飞行汽车改写出行边界……每一步都充满风险,但正如王建强教授所言:“创新者的宿命,就是在无人区点燃火把。”

这场始于香港的AI远征,注定不会孤独。特斯拉的Dojo超算、华为的星闪网络、理想的Mind GPT……科技树的枝桠在全球蔓延。而唯一确定的是,当汽车学会思考,人类出行的未来,必将超乎想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