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贸试验区十年做了什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2 16:43:00
一粒种子,可以播撒希望的田野。一片改革“试验田”,可以让更多创新复制到全国。在全球治理秩序重构的当下,自贸试验区成为中国主动融入全球经济治理格局、对接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的抓手
驱车来到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机场片区入口处,自贸试验区标志性大拱门犹如彩虹跨海。汽车驶过拱门,便进入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范围。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天津自贸试验区”) 2015年4月挂牌,是中国批准成立的第二批三个自贸试验区之一。其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涵盖了天津港片区、天津机场片区及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十年前,这里开启了中国北方土地上一场全新的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改革试验。据天津统计,这里,在天津市百分之一的土地,贡献了全市26%的新设外资企业、38%的进出口额和16%的税收收入。这里,耕作的120平方公里改革“试验田”,激活了天津乃至京津冀更大范围的一池春水,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十年磨一剑。据了解,天津自贸试验区一直在“规则”中突破“规则”,推出一系列引领性、标志性改革举措。累计实施686项制度创新举措,28项作为改革试点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215项制度创新成果在京津冀复制推广。截至目前,天津自贸试验区有各类经营主体近9万户,年均实际利用外资超20亿美元,年均进出口总额保持在2000亿元以上。十年来形成了一批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和监管模式,在汽车整车制造、金融服务、医疗服务、旅游服务等数十个开放领域实现一批全国首创项目落地。这其间,很多创新经验值得总结。2025年4月15日,天津市委书记陈敏尔前往滨海新区,调研天津自贸试验区建设情况。他强调,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着力提升制度创新能力,努力塑造通道型、平台型、海洋型、制度型、都市型开放新优势。4月18日,商务部自贸区港司司长孟华婷在商务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商务部将加强对自贸试验区的分类指导,扩大对广东、天津、福建等自贸试验区的改革任务授权,赋予其新的改革试点任务。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围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海洋经济等重点产业,开展全产业链集成创新。站在十年的新起点上,天津自贸试验区将重整行装,向更高水平迈进。京津冀协同联动
十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已成为推动天津城市转型的“催化剂”和北方对外开放新高地,亦是助力京津冀联动发展的引擎。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正在由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三地自贸试验区各自创新、协同联动,成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点、区域性制度开放的样本。 天津自贸试验区凭借要素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着创新突破的作用。北京自贸试验区则依靠科技创新赋能强化服务业扩大开放、数字经济发展,辐射京津冀。河北自贸试验区拥有与京津产业互补、资源要素丰富的优势,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等方面发挥着作用。天津市商务局副局长王亚刚向《财经》记者介绍,目前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机制已经运行四年,三地共同推出六批230项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事项,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京津冀协同专区功能,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2300万标准箱,60%以上的外贸货物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比如, 2023年12月,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在雄安新区召开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发布了“1+5+18”系列协同创新成果,提出要从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港口协同发展、金融创新协作、产业融合发展、资源便捷流动等方面实施16条具体措施。2024年10月,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又发布15项协同创新成果。天津自贸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滨海新区副区长梁益铭介绍,天津自贸试验区围绕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的战略定位,携手北京、河北自贸试验区打造协同发展新样板。2021年以来已举办三届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共同发布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报告、外商投资指引等成果,累计发布协同创新实践案例46个。 目前,三地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打破了行政区域界限,除了建立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机制,还实施了共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合作机制、涉企信用征信链平台—京津冀征信链等改革措施。现代产业集群在自贸试验区生根发芽
十年来,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在天津自贸试验区里生根发芽,不仅给自贸试验区注入了发展动能,也激发了全国产业链的活力。天津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推行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两证合一”等便利化措施,降低企业成本、提升物流效率。创新进口汽车“随卸随检”的新模式,解决了部分进口车辆因无法提前提供VIN信息影响通关问题。森扬国际汽车城集团运营总监宋娜娜告诉《财经》,森扬汽车城十年来试点平行贸易汽车,从仓储、物流、通关、商检、售后服务,落地征税等,已经形成了一套特有的便利流程。过去,平行进口汽车“落地即征税”,给企业资金周转带来很大压力。现在政策调整为售前保税,大大降低了资金成本。“客户提车也快,从打款到提车,过去最快十多天,如今,自贸试验区推出系列便利化政策,客户当天完成各种手续,上午打款,下午提车开走。”发展航空维修产业,是培育“航空先进制造业”发展动能的关键一环。如何实现“为全球修飞机”?如何推动航空维修行业技术升级?天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出台相关实施办法,发布了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业务环境保护监管办法,作为全国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集聚高地,该办法的出台对于国家推进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扩围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具有借鉴意义。目前,天津自贸试验区机场片区累计共有十余家企业获批开展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业务范围涵盖航空、船舶、海工装备、工程装备、安检设备等。走进位于机场片区的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下称“天津海特”),大屏幕跳动的数据引起记者注意:其境外业务收入从2019年的200万美元增长到2025年预计的1550万美元。天津海特的保税维修业务产值逐年增长,成为具有竞争力的飞机维修企业。从天津海特的故事可以读到,创新政策带来的产业跃迁曲线。这家公司五年前主要聚焦国内业务,境外业务仅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十。在自贸试验区政策的加持下,公司的境外业务增长很快,目前占比已超六成。过去,这家企业开展国际业务,需要租赁外部保税仓库,每架飞机客改货时都需要先缴纳约1000万元的保证金,大约九个月后完成业务才能退还。后来,天津自贸试验区探索改革,出台了支持和鼓励航空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现在,天津海特无需再提交保证金,境外飞机在国内降落后可直接飞到天津海特开展保税维修业务,保税料件也可以在公司自有仓库保税区域管理存放,每月可节省租金等费用约50万元人民币。五年来,天津海特已保税维修交付了国内外50多家客户的700余架次飞机。据了解,目前天津自贸试验区机场片区的飞机保税维修与天津港东疆片区的飞机租赁两大产业已经形成了上下游联动之势。汽笛长鸣,列车启动。载有轮胎、纺织品等货物的列车从天津新港北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驶出,通过二连浩特出境前往国外。天津新港北集装箱中心站第二线束工程运营后,进一步扩大了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比例和铁路集疏港能力。近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依托区位优势和港口资源,推动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通过优化服务网络、创新运营模式,加速推进集结中心建设。2024年,天津共开行中欧(亚)班列611列,运量6.5万标箱,主要货类包括:汽车整车及配件、家具家电、日用百货等。目前,班列平台公司拥有中通道图定中欧班列计划每周1列,班列组织方面坚持开行公共班列,最大程度满足市场个性化运输需求,得到了市场积极反馈。东疆片区作为天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的核心区域,目前拥有设施完备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现代化大型国际集装箱码头、传统海港优质的集疏运配套体系,正在推进建设海铁联运特色鲜明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此外,天津中欧班列强化海铁联运功能,深化港口和铁路功能联动,发挥海陆双向资源优势,实现“天津—阿斯塔纳”海铁联运班列首发,拓展“天津—霍尔果斯—中亚”方向线路,丰富了中欧班列西通道开行线路。东疆片区位于天津港东北部,紧邻渤海湾,是三面环海的半岛式港区。这些年,依托东疆跨境租赁优势,推动天津东方邮轮公司和蓝梦国际邮轮发展公司成功落户东疆片区。截至2024年12月底,联合多家租赁公司为邮轮提供融资租赁服务累计超200亿元。推动国内知名邮轮供应商晓熹国际落户,2024年创新“国内采购+保税供船”模式,完成多单邮轮物资配送供船业务,2025年4月完成境外物资整柜进仓、分批次保税供应新模式落地。现已完成邮轮物资供应122个航次,累计食品供应金额达1.03亿元。2025年一季度,完成“梦想号”邮轮18航次物资供应,物资供应金额约990万元。东疆片区在文旅+租赁、邮轮+租赁方面不断探索,助力了产旅融合。据悉,全国首单帆船保税经营性租赁业务落户东疆片区,是保税租赁业务模式首次在帆船领域的探索实践,填补了天津在该领域空白,助推船舶融资租赁高质量发展。工银、国银等金融租赁公司新增船舶项目均落户东疆片区。片区2024年完成209艘船舶、4座海工平台租赁业务,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船舶海工租赁中心。一粒种子,可以播撒希望的田野。一片改革“试验田”,可以让更多创新复制到全国。在国际经贸规则深刻变化、全球治理秩序重构的当下,自贸试验区成为中国主动融入全球经济治理格局、对接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的抓手,承担着“双循环”发展的重要使命。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对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作出新的部署。天津自贸试验区在建设十年这一重要节点,也将开启新的探路。


责编 | 杨明慧
封图来源 | 视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