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护脊柱健康,“心”筑康复之路 | 南海四院外二区护理团队

“手护脊柱健康,心筑康复之路”。在南海四院外二区(骨二科、康复科),这支由17名护士组成的护理团队,深耕脊柱疾病与康复护理领域,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用专业“手”护脊柱健康,以温情“心”筑康复之路,为脊柱术后患者托起“生命的脊梁”,为卒中、偏瘫康复患者点亮重生的希望。

护理团队合影。
脊柱病床前的温柔守护
去年冬天,50岁的老彭被重物砸伤头部,寰椎骨折、头面部损伤,被紧急送往南海四院治疗。作为连接头颅与颈椎的“生命枢纽”,寰枢椎的稳定性直接关乎神经与呼吸功能。骨二科(脊柱骨科)医疗团队紧急为其实施手术。虽然手术过程相对顺利,但术后复杂的康复管理,才是对护理团队的真正考验。
“我是家里的顶梁柱,现在翻身都要靠人……”躺在病床上的老彭眼神空洞,焦虑情绪及头部疼痛感严重影响睡眠。护理团队发现后,每日安排护士轮流陪伴,用成功康复案例帮他重拾信心。针对他的失眠,护士们采用温通刮痧板等中医适宜技术,为其疏通气血、缓解疼痛,中医适宜技术的温热触感,渐渐融化了他的心理防线。

护理人员们正小心翼翼地为老彭剃头。
护理工作远不止于专业操作。当老彭嘟囔“头发长了难受”,主管护师曾素霞立即化身“理发师”,消毒推子、铺毛巾、调试角度,动作轻柔如对待精密仪器。2个多月里,从伤口护理到康复训练,从生活护理到心理疏导,护理团队用专业与温度,帮助老彭重新挺直脊梁。
出院当天,老彭已经可以独站了,他紧紧握着护士长陈碧珠的手,满是感激:“原以为护士只是打针换药,现在才明白,是你们用双手托住我的脊梁,用真心接住我的绝望。”
218天的“生命马拉松”护理
2024年,电梯故障导致的严重创伤让李阿姨全身十余处骨折,重度昏迷,家属几乎不抱希望:“只要能保住命就行!”在南海四院ICU治疗了数天后,她被转入外二区进行持续治疗。
这场漫长的救治犹如生命马拉松。科室联合泌尿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先后开展7次手术。护理团队面对的,是疼痛敏感的患者、复杂的管道管理和近乎瘫痪的躯体。
“每一次翻身都可能引发剧痛,每一次康复训练都要精准评估。”护士长陈碧珠回忆。团队为李阿姨制定了“个性化护理方案”,在换药时跟她聊天分散注意力,在肢体训练时耐心指引她慢些来,以此减轻她对疼痛的高敏感反应。

护理团队正在查房。
但其中更艰难的是心理攻坚。面对家属的消极情绪,护士们化身“心灵导师”与家属谈心,鼓励她们积极治疗,让其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配合。
218天里,从瘫痪卧床到轮椅独坐,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护理团队的心血。当李阿姨坐着轮椅露出笑容时,她的女儿红着眼眶说:“是你们用218天的坚守,把‘不可能’变成了奇迹。”

李阿姨康复出院那天,大家都为她高兴。
守护生命尊严,筑起双重希望之路
在外二区,护理工作始终流淌着“双重血液”:脊柱骨科的“精准严谨”与康复医学的“温柔耐心”在此交融,而党支部的红色引领,则为这份坚守注入了坚定的信仰力量。
党员护士们带头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将中医特色技术融入日常:艾灸治疗术后尿潴留、穴位贴敷缓解慢性疼痛、温通刮痧改善肢体循环……传统医学在现代护理中焕发新生。每月一次的“脊柱健康课堂”广受欢迎,护士们用模型演示护颈要点,现场教学脊柱保健操,将预防关口前移。走出医院,她们的身影活跃在社区、学校、企业,她们用脚步丈量责任,让脊柱健康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护理团队开展住院患者小课堂。
“我们科的护士都是‘多面手’。”护士长陈碧珠自豪地说,团队在大湾区科普比赛中斩获一等奖,多项护理创新项目获院内表彰;她本人荣获“南粤好护士”提名奖,护理骨干在省市、区级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
晨光中,她们是精准执行医嘱的“白衣战士”;深夜里,她们是轻手轻脚为患者翻身的“提灯人”。17双巧手,既能完成脊柱术后的轴线转移,也能为偏瘫患者做手部精细康复训练;17颗真心,既守护着脊柱的生理曲度,更呵护着患者的生命尊严。正如陈碧珠所言:“我们筑起的不仅是康复之路,更是让生命重新挺立的希望之路。”
文/ 南海融媒记者 许可可
通讯员 黄春梅 李霞玉
相关文章
-
“手”护脊柱健康,“心”筑康复之路 | 南海四院外二区护理团队
2025-05-12 10:04:00 -
致敬最美守护者!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启动护士风采展示
2025-05-11 13:05:00 -
极端天气来了怎么办?
2025-05-10 10:54:00 -
漯河市心血管病医院(市六院):举办危机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竞赛
2025-05-08 10:58:00 -
大同市一医院开展“世界哮喘日”宣传活动
2025-05-07 16:57:00 -
荒唐!宫颈癌论文现“男性患者” 学术不端再敲警钟 处罚追责应层层落实丨有一说一
2025-05-06 21: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