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民教育观察|当AI“读懂”世界,青少年该如何“读”懂自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08:36:00    

当人工智能正以每分钟生成2000字的速度“征服”文字世界,青少年的阅读习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该如何在AI浪潮中守护那份“捧书而读”的初心?本周,在上海民办平和学校的“S阅读空间”揭牌仪式上,作家叶辛的一句话令人警醒:“全球纸质媒体阅读率连年下滑,但是,联合国却坚持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这恰恰说明,人类对深度阅读的渴求从未消失。”

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理事长李逸平与上海金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嵘共同为民办平和学校“S阅读空间”揭牌

活动现场,作家们也共同发出疾呼:青少年阅读正陷入诸多困境,当“一键获取信息”成为习惯,守护青少年的深度阅读,本质上是守护人类区别于AI的核心能力,包括对文字的细腻感知、对情感的独特表达、对世界的多元思考,“深阅读才能让青少年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活动现场的读写专家圆桌会

困境一 浅阅读挤占深度思考空间

刚发布的《2024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未成年人年均阅读13.01本课外书;尽管未成年人日均纸质阅读时长28.06分钟,仍高于数字阅读,但对比2019年的数据,这一数字已下降12%。更值得关注的是阅读 “质量”的隐忧。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一番观察引发共鸣:“问孩子们爱不爱阅读,90%都会举手;再问最近在读什么书,回答多是漫画、图画书,纯粹文字阅读少之又少。”这番话戳中了当下青少年阅读的深层困境,阅读生态正在悄然变化,“读屏”与“读图”等“轻量化”阅读成为主流,深度文字阅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种“浅阅读”倾向在AI时代正演变为全球的思维危机。青年作家戴萦袅分享了她对针对多国青少年做的阅读研究,德国10-17岁青少年日均沉迷社交媒体157分钟,碎片化表达导致德语长句理解能力退化,母语阅读能力竟低于英语水平;日本九年级学生面对社论、说明文等非虚构文本时,仅18%能准确推导作者观点,比2015年下降了27%,“学生习惯依赖漫画的视觉线索理解故事,面对纯文字时连基础逻辑关系都难以梳理。”

困境二 技术冲击思维的“独特性”

当AI能快速生成流畅文本,青少年正失去“用文字精准表达独特体验”的欲望。不少学生都会依赖AI“润色”作文,但是,机器生成的文字缺乏个性化细节,比如,描写“雨天”常用“阴沉、潮湿”等通用词汇,而真实的少年可能会写出“雨伞骨架撞在书包上,像在敲一首走调的歌”。戴萦袅特别指出,阅读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获取信息和知识,培养思辨能力的必经之路。而“浅”阅读正在消磨写作的根基,技术也冲击思维的“独特性”。

在秦文君看来,AI生成的文字再流畅,也缺少人类独有的情感温度和生命体验,而这正是青少年阅读应守护的核心能力。“未来,或许依托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人都能更简单、便捷地获取知识,甚至再大胆一些,植入一个芯片就能知晓古今中外,但是,人类的独特性、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能力是不可取代的。”

困境三 读写脱节成普遍难题

“我收到9000多封小读者来信,3000封在说‘写作太难’!”秦文君说,不少学生正陷入“读得多却写不好”的怪圈:读了几十本绘本,却写不出连贯的日记;背了大量好词好句,作文依然平淡如水。问题根源在于“被动阅读”,只接收信息却缺乏思维转化。

77岁的叶辛鼓励孩子们,通过阅读捕捉书中的真善美,并且思考后内化到自我思想中,便是卓有成效的成长。

叶辛鼓励青少年保持阅读

秦文君秦则用自己的“乌龙往事”分享阅读能“滋养”想象力:阅读不应是功利性的任务,而应是点燃创造力的火种。她幼年时因读《海底龙王公主》而闯祸,把皮带当成海鳗,往家里泼水造“水晶宫”。“我的父亲并没有责怪我,反而觉得闯祸也有想象力,是文字阅读赋予的礼物,鼓励我继续读书。”秦文君还掏出了“作家私藏”:展示大作家童年写的流水账日记,“莫言、曹文轩小时候也记‘今天吃了小蛋糕’,关键是如何通过阅读积累让文字‘生长’。”

一直以来,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在持续推动优质阅读资源的普及,积极构建“S阅读空间”。随着“S阅读空间”在平和学校揭牌,这是继上海宋庆龄早期儿童教育研究中心、敦煌西关小学之后,全国第三座正式落地的“S空间”。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上海宋庆龄学校、上海宝山区实验小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青浦实验中学等16所学校入选首批“慧读慧写联盟学校”。

未来,秦文君等作家将带来为期一年的“慧读慧写优才课程”,平和也将以S阅读空间为实践基地,将文学素养的培育深度融入各学科场景,定期开展精读沙龙和创意写作工坊,并结合个性化书单、主题阅读挑战与作品展示活动,带领学生以读启思、以写养心。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则将继续携手各方合作伙伴,共同推动“S阅读空间”在全国范围内落地开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