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润笔费”是啥意思?“润笔”一词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6 08:48:37    

郑译对杨坚说:“我的手没有以前长了,两袖清风,拿什么给德林润笔呢?”

“润笔费”是现代稿费的雅称,也指代书画家卖字、画所得到的报酬。那么“润笔”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古人在用毛笔写字之前,通常会先用水把毛笔泡一泡,把笔毛泡开、泡软,这样毛笔较容易吸收墨汁,写字时会感觉比较圆润。因此,毛笔泡水这个动作就叫"润笔"。

图片来自网络

可是“润笔”又怎么会成为请人家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的呢?

这可与北周时期郑译和杨坚之间的一个小故事有关。

1.出生名门

郑译字正义,出身于数百年名门望族--荥阳

郑氏,家世极其显赫,祖父郑琼在北魏官至太常,父亲郑道邕在北周官至司空(即工部侍郎),堂祖父郑文宽娶北魏平阳公主为妻,与北周太祖宇文泰是连襟。(“译从祖开府文宽,尚魏平阳公主,则周太祖元后之妹也。主无子,太祖令译后之。由是译少为太祖所亲,恒令与诸子游集。”《隋书.郑译传》)

郑译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博学多才,不仅通晓音乐,而且善于骑射。由于郑译的堂叔郑文宽早年无子,西魏权臣宇文泰便指定郑译过继给连襟郑文宽。所以郑译小时候很得宇文泰喜爱,与宇文泰诸子关系亲密。

周武帝即位后,郑译从给事中做起。因为能力卓越、办事老到,由此受到皇帝的重,被提升为御正下大夫,继而转任太子宫尹。

图片来自网络

在服侍太子宇文赟期间,郑译与同僚刘昉结为密友,合力帮助宇文赟巩固储位,由此令太子感激不尽。周宣帝宇文赟即位后,郑译以翼护之功得到超拔,被进拜为内史上大夫,封沛国公。与刘昉一起受到重用,以至于“出入宫掖,宠冠一时”(见《隋书.卷三十八》)。

2.助攻同学

郑译不仅与宇文泰诸子关系密切,还与杨坚是同学。随着杨坚在朝中实力越来越强,遭到周宣帝宇文赟的猜忌,宇文赟便想要除掉自己的岳父杨坚。杨坚因此十分害怕,找好友郑译求助。郑译便劝杨坚不要担心,自己定会助他。

恰好宇文赟要派兵伐陈,郑译便询问元帅人选。宇文赟征求郑译的意见,他回答说:“若要平定江南,非皇亲重臣不行。可派杨坚前去,领兵伐陈。” 然后宇文赟就封杨坚为扬州总管,让他领兵伐陈。

图片来自网络

不久宇文赟病重,郑译便与刘昉商议让杨坚辅政。随后郑译就假传诏令,让文武百官都听杨坚节制。御正中大夫颜之仪不满郑译所为,于是计划让大将军宇文仲辅政。郑译得知此事,立即与杨坚逮捕颜之仪、宇文仲二人。随后杨坚出任丞相,封郑译为柱国、相府长史,牢牢控制了北周大权。

3.大肆敛财

杨坚因为得郑译、刘昉之助而掌权,所以对二人十分信任,赏赐大量金银财宝,还派亲兵护卫他们安全。

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篡周建隋,立刻给郑译升职加薪,而郑译也逐渐变成了杨坚身边的红人,杨坚每天忙到晕头转向的时候,就会把郑译拉过来替自己分担一些事务,郑译甚至能够出入杨坚的卧室,所以说,隋文帝对郑译还是非常器重的,而隋文帝不管有什么事,也都会找他商量,而郑译给杨坚提出的建议,杨坚也都会采纳。

图片来自网络

那时的郑译可以说要多风光就有多风光,杨坚为了体现自己对他的宠爱,还专门给了他10次免死的机会。虽然说郑译这个人学问不浅,但是在政务方面,他并不像其他人那样有很强的事业心,杨坚有时派给他的任务,郑译就像应付差事一样,而且郑译自己贪赃枉法,到处收敛钱财。

隋文帝大为恼怒,念在他过去的功绩,不和他计较,只是慢慢疏远了他。杨坚给郑译的赏赐其实是非常多的,但这个人就好像永远都不满足一样。还仍然出处敛财。

4.罚写《孝经》

郑译与母亲不和而分开,因此遭到御史弹劾。隋朝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纲常的朝代,这让隋文帝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免去了郑译的官职,专门下诏指责郑译,让他接回母亲,强制他跟他母亲生活在一起。还给了他一本《孝经》让他抄写。

郑译从小出入皇宫,养成了高雅的举止,后来的读书修养又使他成了个文质彬彬的学者。然而现在面对隋文帝的挖苦嘲笑,竟窘迫得无地自容。

图片来自网络

他明明知道赐《孝经》是文帝在戏弄,侮辱他,但也只得装出郑重其事的样子,从皇上的手中接过《孝经》,然后卑谦地礼告退,佝偻着身子踽踽地走出宫门。

郑译天天在家里读《孝经》,一晃过了大半年。隋文帝忽然又发了慈悲,关照宰相高颎派他到地方去做一任刺史,让他赚点外快。郑译到了地方自然不忘捞油水,只是比从前收敛了许多,真不知究竟是那本读得烂熟的《孝经》起了作用,还是他害怕走上刘昉被杀的那条路。

5.何以润笔?

郑译后来因病被隋文帝召回京城,皇上特意在宫中为他设宴接风。看着满头白发的郑译,隋文帝叹息说:“我们已经好久没有见面,现在该是你官复原职的时候了。” 说罢,当场吩咐李德林起草诏令,陪在一旁的高颎打趣地说:“李公的笔可是又干又枯呀!”

郑译识趣地接口说:“自从皇上罚我天天读《孝经》,不知怎么,心就不像过去那么狠了,手也不像过去那么长了。所以当了一任刺史,回来仍然是两袖清风。 如今让我拿什么给德林公润笔呢?”这时,不苟言笑的隋文帝嘿嘿干笑了两声,说:“读了《孝经》有用就好,李德林的润笔钱由我来赏赐好了。”“润笔”一词便由此而来。

千百年过去了,隋文帝罚郑译读《孝经》的故事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但郑译说的“润笔”这个词却流传了下来,成了现代稿费的稚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