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哥人口? 多哥归来话多哥

多哥地图
多哥是西非一个小国,南濒大西洋几内亚湾,东西平均宽100公里,南北长约600公里,呈长方形。南部为狭长的滨海平原,中部是丘陵山地,当地人称高原;北部低而平坦,是为草原。多哥的面积仅5.6万平方公里,有3个北京大,人口约400万,约北京人口的1/3。但是,它秀丽、富饶,素有“非洲瑞士”之美称,知名度较周边国家高,前往经商旅游的人不少。首都洛美是西非名城,很多国际会议在此举行,著名的《洛美协定》首签于此。
宜人的气候
多哥位于赤道以北,地处热带,全年平均温度高达30℃,南部稍低些,洛美地区约为28至29℃。全年温差不大,6至7月份雨多,最为凉爽,平均24至25℃,最低温度不会低于17至18℃;3至4月份干旱炎热,有时能高达40多度。
在多哥,整年穿短裤背心,外出上班才不得不穿短袖衫。即使在最凉爽的时节,也只是偶尔穿一下长袖衫、茄克衫或毛背心。
生活在多哥,每天要出些汗,吃饭也往往汗珠直冒,外出干活更会混身流汗。但是,有了现代空调,这一切都不会使人感到十分难受。不过,当地人比我们耐热,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不怎么流汗,不戴遮阳帽,不摇扇子。而当我们感到凉快的日子里,他们便头戴呢帽,脖绕围巾,穿起厚衣服了。在多哥,至少是南部地区,常年有习习西风扑面而来。在我们使馆里,五星红旗总是向东飘。

多哥农村地区
热带多大树,当地人爱在大树下干活、摆摊、休息、聊天。
在多哥,少见连日阴雨。5至10月是雨季,大雨来临时,往往雷声隆隆、电光闪闪。但是,我生活在多哥的日子里,几乎没有遇到过狂风暴雨,更没有见到过乌云滚翻、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的现象。只是每年12月至1月之间,来自北方撒哈拉大沙漠的哈马丹风南下,顿时间天气转凉、西风骤止、北风盛行、满天尘沙,有些像北京的春天。这样的日子,每年少则三五日,多则两三个星期。不过,源自撒哈拉沙漠的劲风,行经数百公里之后,到达多哥南部已是强弩之末,威力不明显了。有些年份,人们甚至察觉不到它的来临。
多哥的气候是热一些,但是对于过惯了寒流和台风交替、严冬与酷暑轮回的中国人来说,却别有一番宜人的感觉。
待开发的富饶国土

踏入多哥,就会被那终年常绿、到处郁郁葱葱的景象所陶醉。南部地区地势平坦,湖面宽阔,遍地可见咖啡、可可、木薯、玉米、椰林、油棕榈、香蕉、芒果、木瓜、油梨、菠萝等等,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高大树木以及比人还高的茅草。
人工种植的咖啡、可可、木薯、玉米、油棕榈、棉花,是多哥的主要出口作物和粮食作物。多哥人种植农作物没有深耕细作和辛勤管理。咖啡、可可、油棕榈等都是多年生植物,略加管理,每年都会有不少收获。

多哥耕地
至于一年一种的草本粮食作物,在旱季末期(约3至4月间),农民常常在耕地上放一把火把上年留下的枯干连同杂草烧光,待雨水来临前刨坑点种。第一场大雨过后,作物便迅猛生长。多哥雨季水多,作物无需人工灌溉,照长不误。作物生长期间,农民不常去松土、施肥和除草,但每年收获还是不差的。当然,单产很低。不过,地广人稀,广种薄收,够农民糊口。即使在灾年,粮食不够,也可采摘香蕉、芒果、木瓜等野生果实充饥,生存危机不大。

多哥人受大自然恩赐,四季常青的绿色世界给了他们以丰富的野生食物。一株香蕉成熟了,采摘了,植株会自然倒下死去。而新的植株又会从其身旁长出来,只需几个月,新株又成熟了。门前屋后,只要有几株,便终年有香蕉可吃。椰子、木瓜也是四季结果,一批一批成熟。与香蕉不同的是,椰子和木瓜的植株随着采摘,不断长高,后来便要爬上树才能采摘。芒果种类很多,一年两熟。在人烟稀少的山区,芒果之类的水果成熟后掉在地上无人拾捡。我们出外旅游时,饿了渴了,有时也捡刚掉在路旁的芒果吃,而且熟透了的水果味道特别好。
大自然恩赐于多哥人民的还不止这些,西非海域盛产鱼虾。我国市场上出售的西非黄鱼、带鱼和快鱼,都是从大西洋和几内亚湾捕捞来的。

多哥没有现代化的捕鱼业,甚至没有机动船,只有手划小木船,在近海捕鱼,远洋的鱼虾只好任外国人捕捞。每天早晨,在海滩上可以看到一队队渔民拉网上岸,就地出售鲜鱼。由于没有加工业和冷冻设施,捕来的鱼必须马上出售,否则在烈日下便会臭气熏天。
多哥沿海居民吃水产品比吃肉多,鱼虾也比肉便宜。活螃蟹、大龙虾在我国贵得惊人,但在多哥半斤来重的活蟹也只合人民币1元左右,一斤多重的大龙虾在滨海餐馆烤熟后的售价也仅合人民币100元左右。
多哥人少地多,即使在首都洛美郊区,也还有大片大片绿油油的荒地。如此富饶的大地,如果多哥人能像中国农民那样深耕细作,把每一块土地都开发出来,再加上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捕鱼业,那么,农村的财富定会成倍地翻上去,农村的富庶可想而知。可惜多哥人惯于闲散,他们习惯于也满足于低水平生活。
西非名城洛美

多哥首都洛美
多哥首都洛美位于滨海平原,南边是一望无际的大西洋几内亚湾,占地1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
这里原是一个小渔村,无名无称。欧洲殖民者来到时,发现当地居民人人口含一根细木条,终日咀嚼不止,好生奇怪。后来才知道它有洁净牙齿之用,既是消毒牙膏,又是软硬适中的牙刷。这种小木条是一种丛生的灌木劈成的,当地人叫这种灌木为“阿洛”,灌木丛为“阿洛美”。当时,阿洛美到处可见,十分茂密。欧洲人便把这里叫“阿洛美”,洛美之名就由此演变而来。洛美在1897年定为多哥首府。1960年多哥独立时定为首都。经过30多年建设和发展,洛美已成为多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西非名城之一。
洛美市并不繁华,也没有高楼林立,但它美丽、洁净、宁静。滨海大道濒着大西洋东西延伸,两旁是高耸入云的椰林。
路北是总统府、总理府、国民议会、最高法院及一些大旅馆和航空公司。路南没有任何建筑物,全是白色海滩。

洛美独立广场
市区街道纵横有序,到处是绿荫丛丛,市中心有独立广场,广场中央的独立纪念碑造型奇特。一个巨大的空心人形雕像象征着多哥人民挣断奴隶锁链,获得新生。每年国庆前夕的傍晚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由总统埃亚德马亲自点燃火炬,一年一度的庆祝独立活动由此开始。广场遍地绿草丛生,清洁寂静。周围多是现代化大建筑,有会议宫、西非中央银行、全市最高的35层大楼——“二月二”大旅馆,以及经济、计划等部大楼。洛美市政府虽是平房,但精致洁白,十分雅气。独立广场是洛美最庄严美丽的地方,凡来洛美的游客都首先来此瞻仰。
市南部的商业区十分热闹,商店摊贩众多。大小市场内更是店铺一间挨着一间,摊位一个连着一个,叫卖声不绝。
全国唯一的最高学府——贝宁大学坐落在北部,现有师生员工1万多人。主要的工业企业分布在东部市郊。住宅区大多是一个个大小不等的院子,一户一院,颇为舒适。官员和富人的宅院相当豪华。

多哥洛美港
洛美有一个西非地区十分难得的深水良港,可停泊3万吨级货轮,同非洲、欧洲和亚洲都通航,每月有60-70条远洋轮来港,年吞吐量为200万吨。洛美港不仅是多哥的主要出口基地,而且也是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马里等内陆国家的货物集散地,转口贸易量很大,洛美也因洛美港而日益繁荣。

洛美机场
洛美的国际国内交通发达,除洛美港外,还有国际机场,可起降大型客机,与非洲、欧洲各大城市有定期航班,年旅客量10多万人次。几条国际公路通往邻国贝宁、加纳和布基纳法索,还与国内各地铁路相连。
洛美有良好的旅游设施,滨海的萨拉卡瓦饭店、棕榈旅馆、和平宾馆、贝宁旅馆以及市中心的“二月二”旅馆都是四星五星级旅馆,共有客房上千套,装饰豪华。游泳池、网球场、大小会议厅、歌舞厅等一应俱全。每年有6-7万游客住宿,国际会议也常在此召开。

多哥首都洛美的最高楼“二月二”酒店照的景点——德国修建的旧码头。
来洛美的游客都要到高楼顶层的观景台俯瞰全城,或到海滩上遥望南天,那是最能看到洛美之美的地方。站在高处你会看到除几处高楼鹤立之外,整个洛美几乎全部淹没在绿色丛中,十分悦目。站在海边,白色巨浪不停地冲击岸边沙石,广阔的大西洋,碧蓝碧蓝的海水伸至天际,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心胸顿时开阔。
居民生活低水平

多哥民宅
多哥有70%的人住在乡村,以农为生。国家公务人员以及各行各业中领工资的人不超过10万,连同家属40-50万,占人口10%强。其余为商贸人员,最大量的是小商小贩、个体或家庭经营者。多哥的小摊、小商店多由妇女经营。
农民生活还没有摆脱自然经济状态,粮食、蔬菜、瓜果都是自家种植生产的。除了咖啡、可可、棉花、棕榈油供出口外,其余大多不是作为商品生产的,有的也只在农村集市上交换,一般不进入国家市场。需用钱买的,主要是盐和布。大多数农民在本地区生活,很少出远门,也不会法语,只讲当地部族土语。农民不熟悉市场行情,到乡村中收购的商业人员往往以低价收购。我们偶尔路过农村,向农民买些瓜果蔬菜,农民不会像商人那样讨价还价,也没有秤,只要我们给现钱,很容易成交,价钱通常很便宜。
居住在城镇的人,大多数收入微薄。城市中一般公务人员、机关企业职工,每月工资多为2至5万西非法郎,约合40至100美元。以妇女为主的商贸界比工薪阶层富有些。但由于人民购买力有限,买卖量不大,赚钱也不太多,有的终日叫卖仅能维持生计。
多哥的富有阶层是高级军政官员、部族酋长、地方豪绅、金融企业主和高级职员。高级官员工薪几十万、上百万西非法郎,各种补贴不计在内,还有土地、房产的收入,以及大量巧取豪夺的不义之财。多哥官员往往出身豪门或者本人就是酋长,在村镇中拥有大片土地,在军政界又身居要职,拥有漂亮的宅院、豪华的家具、高级轿车。他们西装革履,妻妾成群,仆人伺候,能去欧美旅游,送子弟出国留学,过着欧洲人的生活,与老百姓形成天壤之别。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2年多哥人均收入为390美元。按多哥自己公布的资料,1989年人均11万贬值前西非法郎,约合300多美元;1993年则为9.3万西非法郎。但是,不论哪个机构的统计,都不能反映人民的实际生活状况。
秀丽的旅游胜地
平坦的海滩、洁白的细沙、高耸的椰林、清净的滨海大道、扇面似的巨大旅人蕉……使人一踏入多哥大地便会对它的秀丽景色赞叹不已。
多哥的诱人风光尚不止此,其东部的多哥湖和西部的克罗多山地更是旅游好去处。多哥湖位于洛美东30公里,湖面宽广数千公顷,漫延20至30公里。哈霍河贯穿湖中入海。湖水与海水相连,呈蓝绿色,沿湖的白色细沙与海滩无异。它像一颗蓝宝石镶嵌在绿色丛中。湖面上西风习习,在炎热的多哥,尤其是烈日当头的午间,站在湖边树荫下,顿觉清凉,不胜惬意。

载满乘客的渡船
湖中盛产鱼虾,很多人从事捕鱼,以湖为生。湖面上常见船只穿行,这是来往于两岸的渡船。现在湖面上航行的多半还是狭而长的木船,并排可坐两人,从船头到船尾,可乘十二三人。湖水不深,船夫不摇桨,以竹竿撑船,技术熟练,速度不慢。
湖边已有好几处辟为旅游点。湖边有旅馆、餐厅、传统工艺品市场、游泳区、冲浪区等等。游人们可游泳、划舢板、冲浪,或在湖边纳凉、晒日光浴、垂钓、观湖景。餐厅里还不时有民间艺人弹奏传统乐器、吉他和电子琴,边弹边唱,为人助兴。
湖的北岸有一小城名“多哥城”,它是多哥古城之一。“多哥”一词在当地语中是“水边”的意思(海边或湖边),“多”为水,“哥”为岸边,多哥城因位于湖边而有其名。
多哥城有两个景点:一是多德友好纪念碑,1984年建造,是为纪念德国占领多哥一百周年而建,结构奇特,由并立的、手挽手高举的两名不同装饰的妇女组成,实际上,这是一块耻辱纪念碑,也许有一天多哥人民会把它砸掉。另一处是天主教堂,教堂不大,但建筑精美,壁画很多,画的都是圣经故事,这在多哥是少有的。1988年,教皇保罗二世曾专程来此布道,热闹一时。
克罗多地区位于多哥西部,处于沿海平原向中北部低地草原区的过渡地带。境内多山地丘陵,起伏不平,林木密布,处处郁郁葱葱。多哥最高峰阿古峰便在其境。阿古峰高1020米,在沿海平原中拔地而起,巍峨壮丽,经常云雾缭绕。常常是山下烈日当头,山上烟雨蒙蒙,或者是山下骤降大雨,山上晴空万里。整个多哥南部以及邻国加纳和南边无际的蓝色大西洋都在它的视野之内,一览无余。
维阿山上的维阿古堡也是克罗多不可多得的一景。它原是法国殖民者建造的私宅,独立后改为总统行宫。古堡建在山顶,全部用石块砌成,有我国长城峰火台的造型和作用。远近百余里都在它的视线之下,城镇村舍、河流道路,历历在目。
古堡边还辟出一片石头铺面的巨大平台,可起降直升飞机。古堡主体仅有两层,但它依山而造,拾台阶而上,外表给人以高大雄伟的印象。现楼内有总统会客厅、餐厅和起居套间,还有工艺品文物陈列厅。二层上还有屋顶阳台,边上有一座哥特式尖顶炮楼,供瞭望守卫之用。古堡后有一排建筑讲究的平房,现是总统随行部长、高级官员的住房。维阿堡以及它所在的山峰终日有兵守卫,不对外开放,只有有身分的人经核准后方可入内参观。
克罗多地区雨水较多,山间急流和直泻而下的瀑布使河山更加锦绣。较大的加斯加特瀑布高约50米,终年飞流不止。现已在山上筑坝成库,山下建水电站,隔日放水发电。发电之日,下泻水流量大,飞瀑更为壮观。可惜多哥没有像样的旅游业。当局和民间还没有意识到发展无烟工业,变大好山川为取之不尽的财源。目前,这么多景区无人经营管理。最高峰上只有一个电视电讯发射台,连一个观景台也没有,人们只好站在草丛中的石块上观看山下。人们来到山顶也寻找不到休息和冷饮场所,更谈不上有旅游车、旅馆和餐厅了。
我们曾同当地官员谈起,如果克罗多地区能建造必要的旅游设施并作适当宣传,然后组织几个旅行社,开展洛美至克罗多的一日游、两日游之类的活动,估计来此的国内外游客不会少,这一无烟工业定会带动克罗多地区的繁荣。他们对此甚感兴趣,也很激动,但悲叹没有资金,无能为力。
饮食习俗
多哥人,尤其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人,多以木薯和玉米为主食,常吃不厌。其他粮食有小米、土豆、白薯、食用香蕉等。大米、白面几乎都是进口的。白面来自欧洲、北美,大米多来自亚洲,也有来自美国。即使有些头面人物,平日也很少吃大米、白面。我见到在使团招待会上,一些头面人物大嚼大咽。对老百姓来说,大米、白面简直是奢侈品,吃不起。

多哥最常见的主食食法是把木薯或玉米磨成粉,用水和好发酵后,或捏成团,或做成糕,蒸熟食之。我们在电视或图片中常见非洲妇女用木棍在石槽内使劲捣动,就是以传统方法捣碎粮食。这是妇女的一项主要家务,无一日停止。发酵后的木薯或玉米,其味酸,据说营养价值很高,多吃会发胖。非洲妇女很胖,一生食用这种食物可能是原因之一。青玉米、土豆和白薯常常以水煮、火烤食之。
多哥有一种香蕉,含淀粉多,当水果不好吃,但油煎后可作主食。至于城市的上层人士、高级官员和富商、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则经常仿照欧洲人,以西餐为主。
多哥人吃蔬菜很少,蔬菜种类也少。下饭多用辣椒,多哥红辣椒很辣,但人人爱吃,餐餐不可少。在多哥,常见的蔬菜只有生菜、洋白菜、胡萝卜、西红柿、洋葱、黄瓜、土豆、豆角、猫耳菜等十来种。菜花、芹菜、茄子也有,但不常见。还有一种菜像我国的香菜。非洲也有丝瓜,不像中国丝瓜那样细长,而是短粗肉厚,像我国的西葫芦,不仅可以做汤,也可以炒着吃。中国人爱吃的大白菜、菠菜、油菜、韭菜、蒜苗一概全无。其实,有些菜也能种。在我们使馆园子里就种过韭菜、苦瓜、小白菜等,长得不错,但多哥人不种。多哥人受欧洲殖民者影响深,基本上种植欧式菜。
多哥人吃肉不多。内地多草原,居民有半数是穆斯林,自然是吃牛羊肉了。吃法以火烤煎炸为主,烤全羊是待客的最高礼遇,炸羊肉串是最爱吃的食物之一。
多哥南部湖河多,又滨海,水产丰富,因此南方居民吃鱼虾多,价格不高。常见的吃法是把鱼虾腌后熏干,随时蒸着吃,类似中国南方人吃的咸鱼干。另外便是将鱼虾,包括螃蟹,切成小块,加盐、西红柿及各种菜叶熬煮烩焖在一起,煮烂后类似中国人的浇汁或大卤,浇在木薯糕上和着吃。这种做法完全不同于中餐。中国人惯于用肉、肉末、肉汁汤同其他蔬菜烧在一起,绝不用水产品作基本原料。这样的卤,中国人吃不惯,而多哥人却吃得津津有味。
多哥人很少吃猪肉。猪肉几乎都是专供外国人吃的。首都洛美只有一家德国商店供应猪肉。据说,每天只宰6头猪,这对4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几乎等于零。由于我国的援建人员较多,他们自己养猪,猪肉自给。
民居房舍

多哥的传统民居是圆形茅舍,屋顶用当地特有的长茅草铺盖,墙壁有用树枝、竹条编成的,也有用泥坯砌起来的。常见的茅屋两米来高,直径约四五米,既不高,也不大。出入只有一个矮小的门,没有窗子。但是,四面透气通风,倒是十分凉快,很适合热带生活。
屋内除了一些做饭、吃饭用的泥盆瓦罐外,没有桌椅,没有床,更没有家具和陈设。中间常常铺有草编席或褥子,人们躺倒便睡。门前有些矮小木凳以及捣粮食的石臼。大户人家有好几间茅屋,每位妻子及其孩子各有一间。讲究一些的用篱笆围成一个小院,茅屋居中,余为菜地、水井及鸡舍、牛羊圈等。

我们在多哥北方参观过一个古堡式的院落,这是酋长的宅第,有十来间茅屋、土房联成一片,内部相通。最外边是一堵围墙,全用石头泥土筑成,还有城垛,可以瞭望、防守。整个院落只有一个门进出。
古堡内的茅屋丛,除了家人居住外,还有堂屋、厨房、粮库等。有的土房有两层,上层为卧室,非常矮小。有的卧室门极小,其实只能称洞口,供一个人爬着进去。

室内站不起来,只好爬进去就躺下睡觉。屋顶上还有露天平顶,可作晒场或观察院外动静。这种院落看上去像古堡,其实非常简陋,不能同中国和欧洲的古堡类比。虽是酋长的宅第,但丝毫没有豪华之处,甚至没有什么家具。只不过比起普通民居来要神气威严些。这样的传统院落,现在已经不多了。
同乡间的传统民居形成对照的是在城镇里建造的水泥、砖瓦现代房舍。贫苦人家,住砖土平房或铁皮房,有的屋内没有水电,住得很拥挤,好多人不得不睡在屋外露天地上。好在多哥天气热,睡在外边凉快,不会着凉。

这些贫民区,用水靠机井,打水要排队。多哥妇女用头顶一个大盆,有的还顶着水盆站着聊天,不觉累。她们头顶大盆,排队打水,是很有传统特色的一景。

中上等人家多半是一家一个院落。周边是不高的院墙,院子里或多或少都有花草树木。院中央的房子,或为水泥预制板建的平房,或为二层小楼。三层楼房作为住宅就不多见了。屋内有客厅、厨房、备餐间、主人及孩子们的卧室,一般都有卫生间,还有个别房间作书房或客房,以6至8间居多。此外,还有车库、看门人和佣人住房等附属建筑。三四口之家住一个小院,很舒适。屋内陈设则随主人的地位、财富、爱好及家庭传统而异。有的客厅以现代沙发为主,有的则以古老木器家具为主。墙上挂的画有传统的民间艺术或是现代油画。
大户人家的主人多半是政府官员、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高级公务员、职员、学者、艺术家、富商及酋长们。他们的院落以别墅式的二层楼为主。使团的馆舍、欧洲人的住宅,除自己建造外,多半租用这一类房子。
我们的大使官邸原是一位前部长私宅。院子约有2公顷土地,种有几十棵高大果树。院内还有一个茅草作顶的凉亭,面积有四五十平方米,可休息待客,或聚餐宴请,或跳舞狂欢,或打台球……院中央的二层小楼全部用浅色大理石铺面,光滑洁净,外观上给人以豪华之感。楼内有大小客厅、大小饭厅、书房、天井、宽阔的走廊和露天阳台。卧室有五六套,均有浴室卫生间。至于室内装饰,有吊灯、壁挂、空调、电话、双层窗帘,一应俱全。
我们曾到一位议员教授家做客,他出身于多哥西部豪门大族,在当地有不少土地房产,在首都洛美也有几处住宅。他接待我们的院子极为精致。院内有各式花草,卵石小道,藤架凉棚,儿童秋千。二层小楼是老式住宅,都用石块作墙。爬墙虎密布小楼。客厅内荫凉清净,无需空调。厅内的沙发、茶几、餐桌、靠背椅都是古色古香的深色木器,乌黑发亮。墙上挂着欧洲油画,屋内陈设着不少非洲黑木雕。走进这样的院子,屋主人的权贵和富有是不言自明的。

多哥首都洛美
高楼大厦主要分布在首都洛美。这些大楼全都是政府办公楼、银行、旅馆及纪念堂馆,如议会大厦等。最雄伟的要算我国援建的卡拉会议宫,完全仿照我人民大会堂修建,只是规模小些。宫外有宏大的广场,广场中有巨大喷泉。几家银行大楼构造特异,别有一番景色,是游人们必到和摄影留念的地方。
传统服饰
多哥地处热带,人们的衣衫都很单薄。男人多穿传统长袍,有白色、深色,印染花纹各异,圆口无领,宽衣宽袖,长及脚面,领口胸前都绣图案。富有的男人还有一种节日或重要活动时穿的长袍。布料讲究,做工精细,两肩边有肥大宽幅护肩,走动时,护肩会不时地垂下来,要随时把它翻上去。这种长袍,不仅费料,而且看上去很臃肿,但显华贵,它是有地位的象征。
日常,男子常穿短袖便服,深色布料,一般都印染花纹图案,全素色的不多。白色是穆斯林穿的。近年来,穿圆领汗衫或T恤衫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少年。
城市里则有不少西装革履者,特别是上层政府官员、教授学者,遇有国际会议、重要活动时,很多人穿质地上乘的双排扣西服。
多哥妇女多穿深色大花无领连衣裙。较为简单的是袒露上肩和双臂,只围住胸脯以下部分,有的只围一块未缝纫加工的花布。比较讲究的连衣裙,两肩都缝有高耸的泡泡袖,仿照欧洲中世纪女服,加工甚为精细。至于礼服,样式类同,质料上乘,做工精致,在刺绣上很下功夫。

多哥妇女也穿无领长衫,这是用四米来长的一块整料,对半折叠,在折叠线中间开一领口,领口边饰以刺绣,从两侧腋下起缝一道线直到腰部。整件长衫无扣无袋无袖,长及脚面,套头穿上,两手一抬起,自然形成长袖。走动时,腋下衣料随风飘动,十分动人。这种长衫虽是一块整布,但染有一个完整的图案,最好看的是蝴蝶图案。两手抬起像一只大蝴蝶,走起来像蝴蝶飞舞。生活欧化的妇女或在涉外单位工作的女秘书,上班时一般都穿西式衣裙。
多哥妇女很注重发式,在梳头上下大功夫。人们经常看到街头巷尾、树荫底下两三个妇女互相编辫子,一编就两三个小时。最常见的是精心编成无数根小辫子盘在头上。稍富有的妇女,爱戴假发。多哥假发甚兴,各种式样都有。遇有重大活动或会议时,妇女们装饰很讲究,头发乌黑发亮。
日常,男男女女都穿拖鞋。有人还穿着拖鞋参加外事活动。当然,当人们西装革履时,就不会穿拖鞋,而是锃亮的皮鞋了。
多哥人不喜戴帽,烈日下不见有人戴遮阳帽。只有天凉时才有人戴无檐圆呢帽,但多哥天凉的日子不多。重大活动时,有人戴着象征其身份和地位的装饰帽,如酋长有酋长帽。多哥北部,穆斯林居多,他们常戴小白帽。
部族节日活动
多哥有40多个部族,最大的为南方的埃维族和北方的卡比耶族。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族人对节日活动十分重视,全族出动,甚是隆重。
节日庆祝活动大体类同,最常见的为化妆游行和摔跤等技巧比赛。由于生活水平低下,化妆原始简单。
多半在脸上身上涂些白粉油彩,画上象征各部族自己特色的花纹图案。游行者头戴鲜花或茅草编成的花冠,身挂花环,手持长矛大刀之类的古代战斗武器。人们敲着传统的战鼓和其他民族乐器,在村镇里来回游行。

技巧比赛以摔跤和赛马为主,参加者和观看者十分踊跃,赛场周围挤满了人群。参加者大多为男性青年人,经过艰苦角逐,优胜者被众人高高抬起游行,深得姑娘们的追捧。因此,这种比赛也往往是青年男女择偶的难得机会。
节日庆典组织周密,总要在集会和比赛场地搭起主席台和看台,不仅当地酋长和士绅出席,而且中央政府也视部族大小派不同级别的官员出席。总统埃亚德马每年都要在传统节日前回自己的老家卡拉市观看卡比耶族的摔跤比赛。有时,他还邀请外宾及使节们同他一起观看。
埃维族等大部族的庆典往往有总理或部长级官员出席。自民主化风潮后,各政党把这作为宣传自己、争取群众、扩大影响的良机,都积极参加活动,使这些传统节日活动变得更加热烈隆重和丰富多彩。
相关文章
-
盗日求生:撤离联机失败/无法联机/匹配不了解决办法
2025-04-20 01:21:59 -
EK空调各24小时售后全国客服受理中心实时反馈-今-日-汇-总
2025-04-19 23:58:22 -
EK空调售后维修号码-人工售后号码实时反馈-今-日-资-讯
2025-04-19 23:56:11 -
雷哲集成灶全国统一服务号码-全国服务热线实时反馈-今-日-资-讯
2025-04-19 23:54:06 -
FABER燃气灶24小时售后服务维修点号码实时反馈-今-日-更-新
2025-04-19 23:52:02 -
顾家燃气灶售后号码多少实时反馈全+境+到+达
2025-04-19 23:48:25